[太阳]1962年,一代文豪胡适竟被人用一句话给“活活气死”!当时胡适正在一场酒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14 00:17:47

[太阳]1962年,一代文豪胡适竟被人用一句话给“活活气死”!当时胡适正在一场酒会中致辞,在他之后发言的李济说了一段话,胡适就心脏病突发倒地身亡。 (参考资料:2011-06-16 时代周报——胡适猝死之谜) 1962年2月24日那个午后,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原本正被一场学术盛会的欢声笑语笼罩,宾客们齐聚一堂,高谈阔论,一派祥和。 谁能料到,就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场无声的激流正悄然酝酿,最终竟以最猝不及防的方式,击垮了一代学术巨擘胡适的心房。 这场悲剧,也戏剧性地为他与另一位同样重要的学者李济之间,纠缠了半个世纪的复杂情谊,画上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句号,那一天,胡适先生究竟说了些什么,又经历了怎样的情绪跌宕,才未能从这场突如其来的宿命中挣脱? 这场名为“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的盛会,本身便是当日万众瞩目的焦点,台北南港的会场里,一百多位受邀来宾济济一堂,可谓群贤毕至,胡适先生,作为“中研院”院长,亲自主持了会议。 上午的议程进行得相当顺利,他不仅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所有流程,更成功新增选了七位院士,一切都按部就班,尽显一位资深学者的从容风范。 会议结束后,院方还特意安排了院士们的午餐,从旁人的记载中,人们得知当时胡适的心情相当不错,似乎一切都显得那么顺遂。 然而,在这次看似圆满的聚会之前,胡适先生似乎已预料到一些微妙的潜在情绪,他曾私下嘱咐秘书王志维,关于酒会致辞时人文组的代表发言,如果“副院长李济做代表发言,如果婉辞不必坚持。” 短短一句话,却似乎暗示了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或者说,是他对李济性格和潜在分歧的某种洞察。 下午五点,酒会如期举行,胡适先生率先走上前来致辞,语气里充满自豪,兴致盎然地分享了一个自己“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故事。 他将自己视为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却颇为得意地讲述自己竟然教出了两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位是北大的饶毓泰,另一位则是后来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验证“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 他还继续细数,饶毓泰的学生是吴大猷,而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在他眼中,这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学术谱系,从自己到第二代的饶毓泰、吴健雄,再到第三代的吴大猷,最终到第四代的杨振宁、李政道,代代相传。 这无疑让他感到无比的骄傲与欣慰,似乎整个科学的香火在中华大地有了蓬勃发展的希望。 然而,这份昂扬的乐观情绪很快就遭遇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挑战,紧接着胡适发言的,是“中研院”副院长兼史语所所长李济先生,他的语调明显“略为低沉”,开篇便直言不讳地道出了深藏心底的忧虑与悲观。 他直指症结,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科学思想在中国社会生根不成”,他沉痛地反思道:“经过五十年提倡,今天我们的成绩如何?” 接着,他列举了诸多令人沮丧的现实:所有“科学设备是从外面买来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后必须出洋去”,而国内却“没有什么样的科学大著作”,甚至坦言“还比不上日本”。 最后,他带着一股浓浓的无力感总结道:“我真不敢乐观,科学不能在这里生根,就觉得它是舶来品。” 他还提到自己早些时候那篇“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的演讲曾引起“很大的讨论”,并招致许多人的批评和攻击,这或许也加剧了他的悲观情绪。 李济的这番话,无疑像一盆冷水,直接浇灭了胡适刚刚燃起的豪情,在场的吴大猷等人也纷纷表示,李济的看法太过悲观,容易让人气馁,胡适先生本人,心情也因此从先前的平和与愉快,不可避免地再次陷入了低沉。 但胡适先生并没有就此罢休,面对李济的悲观论调和自己心中的不甘,他选择再次站起来发言,这次他再次讲话时,“声调有点激动”,他似乎在竭力反驳李济的悲观,试图维护他对中国科学前景的信念。 或许是心中激愤难平,他甚至在话语中触及到了自己之前那篇引发争议的演讲,就在他“大声疾呼的时候”,或许是激动过头,也或许是身体已经发出了警示,他突然强行将话语“煞住”。 时间来到下午六点半,客人们陆陆续续开始告辞,胡适先生还站在刚刚讲话的地方,面带笑容地与几位告辞的人握手。 然而,就在他正要转向和谁说话的那一瞬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脸色突然变得苍白,身子猛地晃了一下,然后仰身向后倒去,他的后脑勺不幸先碰到了桌沿,接着便重重地摔倒在磨石子的地上。 站在他附近的凌鸿勋、钱思亮等人见状,立刻伸出手去扶他,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