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王清珍冒着生命危险抢回了黄继光的遗体,晚年却遗憾叹息说:当年忘了一件事,是啥? 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一位17岁的女卫生员冒着枪林弹雨,亲手整理了特级英雄黄继光的遗体。多年后,这位老人回忆往事时却深深叹息,说自己忘了做一件最重要的事。这件事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走进王清珍的传奇人生。 1936年4月,王清珍出生在汉口,父亲王基庚是铁路工程局的一名工人。武汉被日寇占领后,不满六岁的王清珍随父母来到贵州威宁县定居。那时候的贵州山区匪患严重,14岁的王清珍已经出落得如清水芙蓉,就被当地土匪头子盯上了。有一位土匪头子看王清珍长得漂亮,便缠着她父亲王基庚,非娶王清珍做小老婆不可,并放出话来,这事不容商量。 转机出现在1949年。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5师挺进威宁,围剿盘踞于此的国民党残部和土匪。王清珍看到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特别是宣传队中有很多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心里特别羡慕。部队领导说王清珍太小了,王基庚一听急了,说:“我的闺女你们不带走,就要被人抢去做小老婆了!”部队领导闻听此言,感到了问题的严重,遂决定收下王清珍。 1951年,15岁的王清珍跟随第三批志愿军,从辽宁安东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初到朝鲜,王清珍被分配到后方收容所,但她不甘心。开始,部队的领导考虑到王清珍年龄小,安排她驻守后方收容所。一听自己不能继续前进,王清珍不愿意了,她把头发剪成与男兵一样的板寸头,坚决要上战场。 在朝鲜战场上,王清珍很快适应了残酷的战争环境。她学会了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救治伤员:急救物资不足,她们就冒着炮击轰炸,收集美军照明弹上的降落伞,撕开制成绷带;没有水,王清珍就融化雪水泡干粮;没有烧水壶,她用罐头盒代替;没有药棉,她就拆了棉衣,取出棉花处理后使用。 王清珍最出名的事迹是帮助伤员导尿。有一个腹部重伤的伤员,不能动弹,躺着解不下大小便,又憋又胀,十分痛苦。这个姑娘为了解除战友的痛苦,帮助伤员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肃然起敬。当时导尿管插进去了,但尿液还是排不出来,王清珍毫不犹豫地用嘴对着导尿管用力吸,终于帮助战友排出了尿液。这件事迅速传遍了整个阵地。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最艰苦时,她一个人要照顾20多名伤病员。10月19日,黄继光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由于战斗激烈,由于敌人的猛烈炮火,他的遗体一直未能回收。直到第三天,运输队趁着敌人炮火暂时停歇,前往前线抢救黄继光的遗体。 王清珍和其他几位卫生员及男战士们一同参与了这次行动。他们冒着炮火,将黄继光的遗体从机枪射孔附近移开,运送至收容所坑道旁的小树林中。黄继光烈士遗体看上去像是从冷库里搬出来似的,两手仍高举着,保持趴在地堡上的姿势。左肩挎着挎包,右肩挎着弹孔斑斑的水壶和手电筒。胸腔已被子弹打烂,弹孔似蜂窝般。 整理遗体的过程极其艰难。由于血干的时间过长,加上天气寒冷,血衣紧紧地粘在身上无法脱掉。于是,卫生员们先将烈士脸上的血迹洗干净,再用温水把血衣浸软,使衣服离开皮肤,王清珍再用剪刀一块块剪下来。在给黄继光遗体穿新军服时,他那高高举起的双臂僵硬得怎么也放不下来,怎么办?4个女卫生员和3个男同志一合计,便用铁丝吊着四五个小汽油桶烧水,用烫热的毛巾敷到第3天,整个遗体都软和了,四肢也能扭动了,他们才给黄继光穿上崭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战争结束后,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王清珍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荣记二等功,被朝鲜授予”二级荣誉战士”称号。1958年,王清珍复员回到北京老家,在东城区科伟医疗器械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陆军15军成建制转为空降兵15军后,她响应军队号召,二次入伍,来到空降兵15军后勤部卫生处从事卫生工作,一直干到1982年退休。 1982年,王清珍退休后,仍然满腔热情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参加”老战士革命传统报告团”,用自己的经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们努力工作。1998年的夏季,湖北省遭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她拖着年迈的身体,到簰洲湾的大堤上慰问抗洪战士,鼓励年轻的战友们战胜洪水。 2021年11月,王清珍被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先进军休干部”。晚年的王清珍经常回忆起为黄继光整理遗体的那段经历,她最大的遗憾就是:当时没有将黄继光的血衣保存下来,这件英勇战士的战袍本应被珍藏在军事博物馆,让后人铭记。 那件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血衣,是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最有力的物证。如果当时保存下来,不仅能让后人直观地看到英雄当年的英勇无畏,更能让那些质疑黄继光事迹的人闭上嘴巴。但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大家都忙着救治伤员和安葬烈士,确实没有想到要保留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2023年10月27日,王清珍在孝感逝世,享年87岁。这位一生都在为他人服务的女英雄,带着这个深深的遗憾告别了人世。
1952年,王清珍冒着生命危险抢回了黄继光的遗体,晚年却遗憾叹息说:当年忘了一件
熹然说历史
2025-08-09 19:20:16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