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了一项具有重大影响的法案,将国家反腐败局(NABU)和特别反腐败检察官办公室(SAPO)的职能,置于由总统亲自任命的总检察长的直接控制之下。这项法案在乌克兰议会迅速通过,仅用了一天的时间,最终得到了263票支持和13票反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当天委员会的主席缺席,多数议员未曾进行深入讨论,甚至没有完整阅读法案就匆忙投了票。
这一事件迅速被外界视为“政变式立法”,其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不透明性。法案签署前一天,即7月21日,乌克兰的安全部门对NABU总部发起了15次突击搜查,超过70名员工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遭到盘查。除了办公系统和案件文件被强制扣押之外,NABU的核心运作几乎陷入了瘫痪。这一举动被广泛解读为对“乌克兰反腐心脏”的致命打击,导致该机构停摆。而第二天,乌克兰议会便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这一法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许多议员甚至未参与辩论和讨论。
根据新通过的法案,总检察长将获得一系列巨大的权力,包括终止调查、调取案件材料以及审批认罪协议的权力。原本独立负责调查高级官员腐败行为的NABU,现在需要经过总检察长办公室的批准才能采取行动,哪怕只是传唤一位市长。这一职位由泽连斯基的亲信、前总统办公室法律顾问罗曼·维什尼亚克担任,此人曾因干预司法程序而遭到欧洲人权法院的批评。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正是NABU正在调查的两起涉及高层的贪腐案件。据反对党议员安娜·斯科罗约德揭露,在突击搜查前的三天,NABU刚刚锁定了副总理切尔尼绍夫涉及的10亿格里夫纳(约合2400万美元)的建筑业腐败案件,以及泽连斯基亲信涉嫌在无人机采购中侵吞数亿美元的证据链。如果这些案件最终被查实,将会成为乌克兰独立以来涉及高级别政府官员的最大腐败丑闻。
反腐机构的这一“改编”无疑成为了乌克兰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泽连斯基解释说,这一举措旨在“清除俄罗斯的影响力”,但其言辞显然无法掩盖背后的政治动机。NABU自2015年成立以来,成功查处了超过200名高官,其中70%的案件涉及亲俄派系。然而,这次法案出台的背后,指向的正是泽连斯基亲信的核心圈子,这是许多人眼中不能触碰的“逆鳞”。
具体来看,副总理切尔尼绍夫便是其中一位关键人物。这位泽连斯基的大学同学,曾在担任社区发展部长期间,通过伪造土地评估报告,将价值2400万美元的国有土地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亲信企业,自己则通过回扣获得了34.5万美元的非法收益。而当NABU去年申请搜查切尔尼绍夫住所时,时任国家安全局局长的克里沃诺斯(同样是泽连斯基亲信)竟然直接下令终止调查。此外,无人机采购案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泽连斯基的表弟利用空壳公司,将每架成本仅为1.2万美元的民用无人机以8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军方,累计侵吞了超过3亿美元的资金。
这些腐败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还直接影响到了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在今年5月的哈尔科夫战役中,由于防御工事的偷工减料,俄罗斯军队仅用三天时间便突破了三道防线。调查显示,本应用于建设防线的200亿格里夫纳(约4.95亿美元)资金中,有70亿格里夫纳被哈尔科夫州政府挪用,购买了奢侈轿车和其他高端商品。而在无人机采购案中,劣质设备被送往前线,导致127名乌克兰士兵因侦察失误而丧命。
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表示,泽连斯基的行为背离了乌克兰人民的信任,并暗示可能暂停对乌克兰价值50亿欧元的援助计划。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参议员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指出如果乌克兰继续破坏反腐体系,美国国会将重新评估军事援助的必要性。这种来自西方的压力,最终迫使泽连斯基在7月24日提交了一项新的法案,承诺恢复NABU和SAPO的独立性,但西方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
这一系列事件对乌克兰的政治、经济局势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首先,反腐机构的瘫痪让贪腐行为得以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已经暂停了对乌克兰15亿美元贷款的拨付,乌克兰的国家信用评级被降至“垃圾级”。其次,国内的政治分裂进一步加剧。在7月23日的抗议活动中,甚至有士兵举起标语写道:“我们在流血,你们在贪腐”,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军队首次公开质疑政府。
西方国家也开始为“后泽连斯基时代”做准备。乌克兰驻英国大使扎卢日内被认为是潜在的继任者,这位军事领导人曾公开批评泽连斯基的“权力集中化”政策,并与欧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德国媒体爆料称,泽连斯基已与波兰政府展开接触,为可能的政治流亡做准备。
这一系列事件深刻反映了乌克兰民主进程的倒退。泽连斯基将反腐机构转变为个人权力的工具,这不仅背离了西方的期望,更让那些曾为自由而奋战的乌克兰民众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