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柬边境冲突再度升级,战机、火箭弹、炮火齐上阵
7月24日上午,泰国与柬埔寨边境再度爆发激烈冲突。柬埔寨奥多棉吉省与泰国素林府交界的地区成为最先点燃战火的地方。根据泰方的说法,柬方军队率先发动了攻击,BM-21火箭弹击中了泰国的加油站及平民聚集区,造成了多人伤亡。柬方则反驳称,冲突是由泰方军队越过边界所引发。
冲突升级后,泰国不但派出了空军F-16战机实施空袭,还直接轰炸了柬军的两个军事设施。根据双方发布的数据,此轮边境冲突已经导致两国超过一百人伤亡,超过十万民众被迫撤离到安全区域。此次冲突的背后,除了军事冲突外,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政治恩怨。
历史旧怨与经济封锁加剧冲突
自5月28日首次发生小规模交火以来,双方局势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泰国总理佩通坦曾主动联系柬埔寨总理洪森,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边境冲突。谈话本应是一场高层间的友好沟通,但洪森却意外公开了通话录音,内容透露出泰方愿意赔偿并表示道歉。这一爆料让佩通坦在泰国国内舆论中遭遇重大压力,最终于7月1日被迫辞职。
新上任的泰国代总理普坦上台后,迅速改变了政策,实施更加强硬的立场,直接授权军方在必要时可越境打击。与此同时,军事冲突的升级也伴随着经济封锁的到来。自7月24日起,泰国政府宣布关闭所有与柬埔寨接壤的陆路口岸,并暂停了所有的货运、旅游和人员通道。这一决定让柬埔寨大量依赖泰国市场的农产品无法出口,造成了经济方面的巨大压力。
洪森向中国求助,寻求区域稳定
面临严峻的局势,洪森不得不寻求外部支持。7月25日,柬埔寨外交部紧急召开了一个会议,召见了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多国驻柬使节,并通报了边境冲突的最新进展。柬方在会议中表明了其和平解决争端的立场,并强调了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力量来缓解紧张局势。然而,从柬方的表态和随后的行动来看,洪森显然更倾向于获得中国的支持。
中国不仅是柬埔寨最大的投资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和制造业等领域拥有巨大的投资,而且在东盟内部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洪森认为,美国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泰国和菲律宾等传统盟友上,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美国不太可能站在柬方的立场上。中国具备调解能力,且在处理中立,能帮助柬方避免失面子。因此,洪森选择向中国寻求援助。
中国“东盟方式”推动和平解决冲突
尽管柬方寻求中国的帮助,但中方并未直接介入调解,而是通过东盟机制巧妙地推动和平解决。7月25日下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会见了东盟秘书长高金洪。在这次会谈中,王毅并没有对泰国的做法表示批评,也没有直接表态支持柬埔寨。相反,他强调了一个关键点:“殖民遗留问题”,即泰柬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法国殖民时期不合理的边界划定。通过这个表态,王毅既避免了对任何一方的指责,又巧妙地将问题的焦点放回到历史的维度,彰显了中方的平衡态度。
王毅还提出,中方支持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牵头调解,推动通过“东盟方式”来解决当前的冲突问题。马来西亚作为东盟的轮值主席国,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具备调解能力,且不会引起泰国和柬埔寨的反感。中方通过这一举措,不仅能够避免卷入复杂的冲突中,还保持了自己在区域事务中的影响力,同时也避免了美日等外部力量对东南亚事务的干涉。
泰方态度转变,接纳东盟调解
起初,泰国政府对第三方调解持拒绝态度,但在中马双重压力下,泰国外交部于7月26日宣布,在“原则上”接受调解的前提下,要求柬方表现出诚意。泰国的态度变化反映出中国与东盟在解决问题中的关键作用。中方不仅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稳住了局面,还成功地避免了双方直接对抗的局面。
结语:区域稳定的“防火墙”
泰柬冲突的背后,不仅仅是军事冲突和政治纷争,还有深刻的经济影响。两国的边境封锁已经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民众疏散,也让多个跨国经济项目受到影响。特别是中柬之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如中柬产业园和中泰铁路等,均受到了严重影响。
中国的“东盟方式”不仅避免了局势的恶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局部冲突演变为更广泛的区域危机。通过这一策略,中国不仅展现了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还有效维护了澜湄合作和区域稳定。对于中国来说,稳定的东南亚环境对自身经济和外交战略至关重要,而此次通过“东盟方式”调解冲突,则成为了对周边国家稳定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