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4场激烈的罢免战斗后,蓝营毫发无损,整个过程更像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政治秀,最终未能撼动一席蓝营的议席。原本外界普遍预测,会有几位蓝营的“立委”因言行不当而落马,然而事与愿违,最后的结果竟是一场全员“保送”的政治大会。
7月26日晚,台湾“大罢免”行动的首轮结果揭晓,蓝营24席全部保住,罢免案零通过,罢免率为零。这一结果让绿营措手不及,民进党全线溃败,展现出其在此次行动中的彻底失败。
本次罢免行动其实是民进党花费半年多时间精心策划的政治项目,目标明确,动作强硬。从年初开始,绿营便不断聚焦蓝营“立委”的所谓争议言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在民意和席次上施加双重压力,制造蓝营的内部分裂。进入7月中旬后,绿营开始集中力量,精准打击一些关键选区,尤其是花莲,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花莲选区,国民党“立委”傅崐萁成为绿营重点狙击的对象之一。傅崐萁长期以来在地方上经营关系,虽然屡次卷入争议,但在此次罢免行动中,他迅速反应,频繁走访选区,调动了大量基层资源。花莲作为蓝营的传统票仓之一,此次的选举结果成为外界观察蓝营选情的风向标。最终,傅崐萁成功保住席位,未达到罢免的门槛。这一结果不仅令蓝营基层组织士气大振,也让“花莲模式”成为党内总结的一个重要案例。
与傅崐萁类似,其他22名国民党“立委”也未受到罢免。绿色阵营提前锁定的几位“立委”,最终均未成功被罢免。24比0的结果,除了数字外,更意味着民进党在选战策略上的全面失败。
此次罢免行动在绿营内部动员严密,资源投入巨大。地方党部、青年组织和宣传团队等多方面力量参与了这一政治布局。投票前,绿营的核心层曾在台北召开会议评估风险,内部一度认为最少能罢免2至3席,形成一个象征性的胜利,甚至有民进党人士对外放话,称这次行动“成败攸关党运”。然而,实际结果却完全与预期相悖。
投票当天下午,台北的政坛便开始传出不利的消息,晚间公布结果时,绿营中的多个党公职人员选择沉默。党务系统也未能第一时间发布正式声明。随着投票结果的出炉,绿营的舆论人物纷纷发声,试图缓解舆情。曹兴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有失败”,但他也承认结果“不如预期”。他强调蓝营“立委”不适任,罢免行动有其正当性。然而,他的言论很快引发争议。在媒体追问罢免失败的原因时,曹兴诚将责任归咎于大陆,声称大陆通过网络和媒体干扰台湾的民意环境,从而影响了此次罢免的结果。然而,这一说法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支持,也没有获得选委会和其他第三方的认可。岛内媒体普遍对这一言论持保留态度。许多人认为,将此次失败归因于外部势力,并不能真正说服选民。毕竟,罢免案的本质是对“立委”个人施政和在地服务的考验,将其扩大为“统战干扰”,可能会引起选民的反感。
这一事件暴露了民进党在罢免行动中的“叙事危机”。在回应失败时,绿营内部分歧严重,党内“立委”与组织干部的发言不一,有人称这是“公民的胜利”,有人则主张是“外力干扰”,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反思组织动员和策略部署的问题。面对24:0的惨败,绿营缺乏对失败原因的诚实回应。
此时,赖清德的态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民进党的现任党主席以及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亲自主导了这次罢免行动的定调。尽管他本人并未亲自参与投票现场,但在罢免过程中他数度公开表态支持。然而,在结果公布后,赖清德依然未对这一结果做出正面回应。岛内网络上,许多网友纷纷在其社交平台留言,批评民进党不断制造政治斗争,“罢免不成,赖清德该不该负责?”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
国民党方面,党主席朱立伦在当晚18时50分发表公开讲话,表示罢免案的失败反映了人民对绿营政治斗争的厌倦。他指出,这24席的保住,代表了蓝营基层的共同努力,并将成为推动未来问政改革的基础。朱立伦强调,这一结果是对现任“执政团队”的重大民意表达。
这场罢免战对蓝营来说意义重大,除了保住席位外,长期以来国民党被外界批评为组织老化、动员不足,但此次罢免战中,蓝营展示了与以往不同的动员机制。基层动员、社群运营和选区服务形成了紧密的配合,推动了选战的胜利。朱立伦也多次在党内会议中提到“反守为攻”的战略,未来如何扩展中间选民将成为蓝营的工作重点。
与此相对,民进党在罷免失败后,党内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有部分干部建议重组“行政团队”,以回应民意的震荡。同时,一些派系开始反思赖清德领导下的路线选择。近一年多来,赖清德推行的“集中权力”与“排除异己”的策略引发了一些基层的不满。此次罢免失败被视为党内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民进党在地方选举和“立法院”布局上仍面临巨大压力,岛内媒体《上报》称此次罢免案的结果,冲击力堪比民进党2008年的惨败。未来,绿营在议题设置和选民对话上需要重建信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