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山南军分区副司令郭志显下了道奇怪的命令:将一周前埋下的印军挖出来,找到一个胸口绣有老鹰的高个子。然而,32团战士找遍了当日战场,也没找到这个人。突然,有人高喊:找到了。
1962年,那是中国和印度在边境上打得最激烈的一年。那时候,对印自卫反击战正进入关键阶段,西山口—邦迪拉战役是其中一场硬仗。地点在略马东,山高林密,地形复杂,中国军队的任务是把入侵的印军打退。当时指挥这场战斗的,有山南军分区副司令员郭志显,一个作风硬朗、头脑清醒的老兵。而战斗中立下大功的,是32团的一个普通班长,叫潘安寿。 战斗打响那天,潘安寿带着两个战士在略马东搜索残敌。印军62旅是他们的对手,这支部队由准将霍希尔·辛格领着,号称战斗力不弱。双方一交火,潘安寿就带着人冲了上去。他身手敏捷,枪法准,带着两个战友硬是把印军打得懵了圈。战斗中,潘安寿击毙了好几个印军,其中一个高个子倒下后,印军明显乱了阵脚。不久后,二连的25名尖刀排战士赶到支援,一口气歼灭了29个印军,还俘虏了25个。这仗打得痛快,印军62旅被彻底击溃。
战斗结束后,战场上留下一堆尸体。按惯例,双方阵亡的士兵都会被简单掩埋,当时也没人多想,就把印军尸体埋在了略马东附近的土里。潘安寿和战友们忙着清点战果,谁也没注意那些尸体里有没有特别的人。可一周后,事情起了变化。郭志显突然接到上级的指示,说要找一个胸口绣有老鹰的高个子印军士兵。这命令来得蹊跷,战场上死了那么多人,为啥单单要找这么一个? 接到命令后,32团的战士们只能硬着头皮返回战场。11月的喜马拉雅山又冷又硬,土都被冻得邦邦响,炮火翻过的地面更是坑坑洼洼。战士们扛着铁铲,一铲子一铲子地挖,翻遍了埋尸的地方,可愣是没找到符合描述的人。有的尸体被炮弹炸得面目全非,有的埋得太深,根本挖不出来。大家伙儿累得满头大汗,心里还直犯嘀咕:这到底是要找谁啊?难道情报搞错了? 就在大家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个战士在草丛里发现了点不一样的东西。那是一具趴着的尸体,衣服上盖满了泥土,乍一看跟别的没啥区别。可等战士们凑近一看,翻开衣服,胸口上赫然有个老鹰刺绣。这人个子高,穿得也比普通士兵讲究,医护人员剪开他三层上衣一看,肩章上带着准将的标志。原来,这家伙就是印军62旅的旅长霍希尔·辛格。
找到辛格的尸体后,事情一下子清楚了。郭志显听完汇报,乐得哈哈大笑,说了一句:“怪不得印度那边乱成一团。”原来,辛格不是普通角色,他在印度军中名气不小,二战时在缅甸战场干掉过20多个日军,拿过不少勋章,被吹成“战斗英雄”。1962年,他被派到塞拉山口指挥62旅,想靠着经验和地形挡住中国军队的攻势,结果在略马东栽了个大跟头。他的死让印军士气崩了盘,上级估计是听到了印度方面的反应,才让郭志显赶紧把尸体找出来确认。 辛格的身份确认后,郭志显也没为难这具尸体,下令妥善安葬,算是给对手留了点尊重。而这场战斗的功臣潘安寿,也因为表现突出被记了一等功,从班长升到了排长。说起来,潘安寿这人挺实在,打仗勇猛,平时却低调。战后他退役回了四川珙县,在芙蓉矿务局后勤处干活,日子过得平淡。他不大爱提当年的战功,直到1991年,他在家翻到一本《中印自卫反击战》的书,看到自己的名字,才跟家人讲起了略马东的事儿。家里人听完都挺感慨,这段经历也成了他们家的骄傲。 郭志显呢,后来还在部队干了好多年。他指挥作战沉稳,脑子活,底下的人都服他。退役后,他回了老家,2004年7月18日去世,活了84岁。略马东这场阻击战,后来被总参谋部写进了“战例选编”,成了全军学习的经典案例。郭志显和潘安寿的名字,也被记在了历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