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年,39岁才子高启被朱元璋赐以腰斩,朱元璋亲到现场,刑场上,高启声嘶力竭

鉴史忆往呀 2025-07-24 15:14:05

1374年,39岁才子高启被朱元璋赐以腰斩,朱元璋亲到现场,刑场上,高启声嘶力竭道:“我一生自比天上仙官,死有何惧!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论断,”临死前,更是手沾鲜血,在地上连写3个“惨”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高启,是一个活在风口浪尖上的人,他生在苏州,出身还算殷实,自小聪明得很,读起书来过目不忘,元朝末年,天下乱作一团,兵荒马乱中,读书人的命运也跟着风雨飘摇,那时候的江南,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文人聚集,诗文风气浓厚,高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诗文清新俊逸,词句之间透出一种不染尘世的高洁气息,因此在文人圈子里,名声极响。   年纪轻轻的高启,曾短暂地为张士诚效力,张士诚原本是个贩盐的,后来在苏州称王,建立了一个地方政权,为了笼络人心,他特别喜欢招揽士人,高启被请进府里,担任文书,主要是写文稿、起草文告之类的活,在张士诚的幕府中,高启整整待了七年,看尽了这个草莽出身的“吴王”如何醉心享乐、治政无方,高启心里早就明白,这样的主子干不长久,于是他以母亲年迈为由辞官回乡,躲到了吴淞江边的一个村子里读书教人,暂时远离了权力是非。   时间进入到朱元璋横扫江南的时候,张士诚果然败了,苏州城破,张士诚自缢而亡,而此时的高启,已彻底脱离了旧主阵营,没有留下把柄,朱元璋称帝之后,急需整顿朝纲,修史立典,便广招天下有才之士,高启才名在外,自然被选中进了翰林院,协助编修《元史》,这是一个颇具分量的差事,能参与修史的,非品行学问都过硬者不能胜任。   在金陵的那些年,高启的诗作屡屡传出,尤以《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最为人称道,那首诗开头写得大气磅礴,仿佛一位站在历史洪流前的智者在自白,这首诗让他声名更甚,甚至有人说他有李白的风范,朱元璋对他也颇为欣赏,几次想提拔他做官,甚至赐予他户部高位,但高启却执意不受,提出要回乡教书种田,朱元璋虽表面上答应,还赏赐了金银绸缎,但心中已留下不快,一个皇帝最忌讳的,就是有人不把皇恩当回事。   高启回到苏州后,隐居在青丘,继续教书写诗,本来这样清静日子也算安稳,但历史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不争不抢就放过他,当时的苏州知府魏观,是高启的好友,在修建新衙门时,魏观请高启写了一篇上梁文,这本是个风雅之事,但高启在文中用了“龙盘虎踞”这样的词句,被人告发说是在影射旧主张士诚,想借文章之名招魂复国。   这起事件一下子牵动了朱元璋的神经,在他看来,江南文人从骨子里就对他这个出身草莽的皇帝不服气,他们口头归顺,心底却念旧主、写旧诗、怀旧情,高启身为其中翘楚,又拒官归隐,私交魏观,这次的上梁文正好成了把柄,朱元璋先是处决了魏观,然后命人逮捕高启。   高启被秘密送往金陵,在狱中受到严刑审问,尽管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有谋反企图,但朱元璋已经下了决心,对于皇帝来说,怀疑本身就是罪名,更何况,高启平日所写的诗文中,多有隐喻讽刺之语,虽未点名皇帝,但在那个气氛紧张的时代里,这种“含沙射影”无异于挑衅皇权。   1374年春,高启被判处腰斩,那天,金陵城的刑场人头攒动,百姓挤满了街巷,传言说朱元璋要亲自监斩,众人都想一睹这场不同寻常的处决,刑场上,高启高声自陈清白,面色冷静,不曾求饶,刽子手挥刀斩下第一刀时,他仍未断气,据说他挣扎着用血手在地上写下“惨”字,象征着他一生的结局,也象征着文人面对权力的无力反抗。   朱元璋到场时神情冷峻,没有说话,只是注视着眼前这个曾被他赏识的才子被一点点剁成碎块,他没有留下宽容的余地,也不再掩饰内心的疑忌,对于他而言,一个读书人的才情若不能为他所用,那就是潜在的威胁。   高启的死震动了整个江南,文人墨客们纷纷焚毁自己旧日写下的诗文,尤其是那些有可能被解读为“不敬”的词句,昔日热闹的文坛霎时冷清下去,人们开始学会如何闭嘴,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却在私下悄悄流传开来,人们只读那开头的几句,大气磅礴,仿佛还能看见他站在江边眺望未来的身影。   时过境迁,高启的遭遇成了历史中一个沉重的注脚,他没有举兵谋反,也没有组织密谋,仅凭几句诗文和一篇祝文,就被定了“图谋不轨”的罪名,对朱元璋来说,这起案件是一场警告,告诉天下读书人:可以写诗,但别写出自己的心声;可以效忠,但必须是毫无保留的忠诚。   后世的读书人,在重读他的诗文时,往往感受到其中隐含的锋芒与清醒,他不是那种为权力而屈膝的人,也不是那种只会空谈理想的书生,他知道现实的险恶,也看透了皇权的冷酷,但依然选择了站在自己信仰的立场上。

0 阅读:53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