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老山前线,21岁战士刘家富因左腿中弹,跌倒在弹坑中,不料被两名越军发现,刘家富赶紧开枪还击,可谁知却听到撞针“咔”的一声,枪里竟然没子弹了,看着逼近的越军,刘家富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办法!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老山前线,硝烟弥漫的战场上,21岁的战士刘家富蜷缩在弹坑里,左腿的伤口渗血,泥土混着火药味的空气灌进鼻腔,远处越军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他下意识去摸枪,扣动扳机的瞬间却只听见撞针“咔”的一声空响,弹匣早就打空了,两名越军猫着腰逼近,刺刀在晨雾里泛着冷光。
刘家富的指尖触到腰间两颗手榴弹的金属外壳,突然咧开干裂的嘴唇笑了。
云南永善县来的他,入伍前连县城都没出过,此刻却像老猎人布陷阱般冷静,他故意发出痛苦的呻吟,引诱敌人靠近,右手悄悄拧开手榴弹的后盖……
这场殊死搏斗发生在老山战役,最惨烈的“李海欣高地”争夺战中,当年7月12日凌晨,越军316A师两个加强连趁着浓雾偷袭142高地,而驻守此地的只有15名中国士兵。
刘家富和战友李国文负责的东南侧阵地首当其冲,敌人的炮弹把战壕炸成了蜂窝。
当李国文被弹片击中头部牺牲时,刘家富抓起战友染血的冲锋枪继续扫射,没人知道平时沉默寡言的他哪来的爆发力,他像跳山羊似的在弹坑间翻滚腾挪,打光子弹就扔手榴弹,一个人守住了四十多米宽的防线。
直到那颗子弹击中他的左腿,他栽进弹坑的刹那,恍惚听见排长李海欣牺牲前的吼声:“人在阵地在!”三小时前,排长身受重伤,却还强撑着身体引爆了定向雷。
此刻阵地上活着的只剩9个伤员,增援部队还被炮火阻隔在山后,看着四名越军围上来想抓活口,刘家富把两颗手榴弹绑在一起。
拉弦的瞬间,他或许想起了参军时父亲塞给他的红糖饼,想起收复老山那天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但绝对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老山十五勇士”之一。
爆炸的气浪掀翻了三名敌人,飞溅的弹片甚至击毙了后面冲来的两名越军,战后清点战场时,人们在他牺牲的位置周围发现了11具敌尸。
总把“宁可掉脑袋也不丢阵地”挂在嘴边的他,生命永远停在了21岁,战友们收敛遗体时,他攥着手榴弹拉环的拳头怎么也掰不开,最后是用纱布裹着才抬下山的。
在麻栗坡烈士陵园,他的墓碑朝着家乡永善县的方向,而142高地从此被称作“李海欣高地”,成为全军闻名的精神图腾。
当年昆明军区授予的“一等功”证书上,写着“孤身阻敌、临危不惧”八个字,可这哪够形容那个拉响手榴弹的瞬间?
那是中国军人骨子里的血性,是农民儿子的憨勇,更是一个少年对脚下国土最炽热的告白。
三十多年后,当年参战老兵重返老山,在142高地的石碑前发现一束野花,花瓣上的露水像极了年轻战士额头上的汗珠,而山下的集市正传来熙攘的叫卖声。
战争留给这片土地的不仅是弹坑与荣誉,更在提醒人们:那些躺在陵园里的少年,原本也该有娶妻生子的平凡人生。
用户11xxx96
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