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个穿着破烂的妇女带着女儿到北京饭店,母亲畏缩不前,几乎不敢抬头,小

鉴史忆往呀 2025-07-24 15:13:49

1950年,一个穿着破烂的妇女带着女儿到北京饭店,母亲畏缩不前,几乎不敢抬头,小女孩却突然仰起头,说了一句话,瞬间让在场人大吃一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初春的北京,寒意未退,北风还时常刮得人脸生疼,北京饭店的大门口,来来往往都是穿着笔挺制服的干部、军人,还有衣着讲究的客人,可在那个早上,大门角落里却站着一对格外扎眼的母女,女人大约三十多岁,穿着打着补丁的蓝布棉衣,冻得脸颊通红,脚边是一只破旧的布包,她身边的小女孩,年纪不大,身上穿的棉袄袖口已经磨得发亮,眼神却显得格外坚定,两人站在那里许久,既不敢进门,也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她们来自湖南,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身上只带着一些干粮和几件换洗的衣服,路上风餐露宿,终于在几天前抵达北京,只为见一个人,这个人,是刘玉英心里一直惦念着的老战友彭德怀,她的丈夫黄公略早年牺牲,留下她独自一人抚养女儿黄岁新,十八年来,母女俩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逃过追捕、躲进山洞,也曾靠挖野菜、讨饭度日,她们从未真正安顿下来过,而这一次来北京,是因为她听说彭德怀回来了,在北京饭店下榻。   站在饭店门口,刘玉英心里其实是犹豫的,她知道彭德怀如今地位尊崇,已经是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她是个普通妇人,没读过多少书,也从未见过什么大场面,心里难免打鼓,可眼前的女儿已经十岁,不能再跟着她吃苦,不能再过那种躲躲藏藏、朝不保夕的日子了,她想到了丈夫临终前的嘱托,也想到了那个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她咬紧牙关,决定试一试。   就在她踌躇不前的时候,小女孩忽然自己走上前去,她没有害怕,也没有退缩,就那样站在大门前,仰起头,那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了过来,门口的警卫员一愣,随即赶忙进去通报,没过多久,一名解放军战士从饭店里快步走了出来,他确认了母女俩的身份后,立刻带她们进了饭店。   饭店里暖气充足,空气中弥漫着煤气炉的热气味,刘玉英进门后不敢抬头,鞋上的尘土踩在厚重的地毯上,她觉得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她从来没进过这样讲究的地方,周围的一切都让她感到陌生,女儿倒是镇定,一路牵着她的手走在前面,她们被带上了电梯,来到饭店的一间客房门前,门开了,一个身材敦实、穿着旧军装的男人站在房间里,他脸上的神情没有任何意外,仿佛早就盼着她们来。   从那天起,刘玉英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彭德怀没有安排别人处理这件事,而是亲自为她们张罗住所、申请补助,他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资拿出来,每月固定给她们寄钱,又联系了教育部门,为黄岁新安排了北京的学校,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官大就推脱责任,而是像对待家人一样,把这一对母女接纳进了自己的生活里。   刘玉英从未想过,自己会有一天在北京住下,她过去十八年里,带着女儿四处漂泊,住过土屋、山洞,也曾躺在稻草棚下熬过寒夜,现在,她们在北京有了正式的户口,有了稳定的饭吃,有了能遮风挡雨的房子,她不用再担心女儿挨饿,也不用再背着包裹四处逃难,她开始习惯每天清晨去菜市场买菜,晚上给女儿做饭,偶尔还能去小胡同里看看邻居家的老母鸡下没下蛋,这种平静的生活来得太迟,但她心怀感激。   黄岁新也变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在新学校里很快适应了,她从小听母亲讲起父亲的故事,也常听彭德怀提起当年的战斗经历,她知道,自己能有现在的生活,是因为许多人曾为这个国家牺牲了一切,她学会了珍惜,也学会了努力,她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而骄傲,也没有因为苦难而自怨自艾,她只是默默地学习、读书,希望有一天能像父亲那样,为国家做些有用的事。   两年后,她考上了平原省农学院,虽然她舍不得离开北京,但最终还是听从安排,去了外地上学,她知道,这是国家的需要,也是对自己的另一种考验,在学校里,她刻苦学习农业技术,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农垦局工作,那里条件艰苦,但她没有退缩,她穿着棉衣,在黑土地上种地、测土、推广新技术,一干就是十几年,她从不计较得失,只想着能为国家多做一点事。   她一直记得彭德怀跟她说过的话,国家还穷,大家都要出力,这句话陪着她走过了许多难熬的日子,她后来申请入党,终于在1979年成为一名党员,那一年,她已经三十多岁,早已不是那个在北京饭店门口喊“彭伯伯”的小女孩了,可她心里始终清楚,正是那个冬天的相遇,改变了她的一生。   彭德怀始终没有子女,但他把黄岁新当作自己的半个女儿,他关心她的成长,牵挂她的生活,到晚年还在为她张罗婚事,这种情感不是血缘带来的,而是一种战友情延续下来的责任,他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不在了,我的兄弟会替我走完剩下的路,这句话,也是他对黄公略的承诺。

0 阅读:77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