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范绍增趁着七夕大摆酒宴,当着众亲友和属下的面,做一件大跌眼镜的事儿,竟然把自己的姨太太和副官撮合成一对儿了! 范绍增生于1894年四川大竹县清河镇,他出身于殷实的乡绅家庭,父亲在当地颇有声望,家中田产丰厚。可这位公子哥却偏偏不走寻常路,对私塾里的四书五经毫无兴趣,反倒对茶馆里的说书声着了迷。 范绍增便溜出家门,说书先生手持惊堂木,摇头晃脑地讲着《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等故事。十三岁那年,范绍增终于离家出走,独自闯荡江湖。他辗转来到渠县,结识了当地有名的礼字辈袍哥大爷张作林。张作林见这小子虽然年纪不大,但机敏过人,眼珠子骨碌碌地转个不停,便收他为门下弟子。 1911年保路运动兴起,张作林响应号召聚众而起。范绍增跟着摇旗呐喊,在混乱中表现出过人的应变能力,不仅能准确传达命令,还能在危急关头想出脱身之计。张作林对这个机灵的小兄弟刮目相看,不仅将他正式收为袍哥小兄弟,还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 张作林死后,年轻的范绍增接管了这支队伍。短短三年时间里,他就将队伍发展到七八百人、四五百支枪的规模。这支队伍在川东一带颇有名气,范绍增也因此在绿林道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为人豪爽,办事果断,特别讲信用,逐渐赢得了手下人的拥护和江湖上的认可。 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努力餐"内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在房梁上。十几张圆桌整齐摆放在大厅里,桌上摆着精致的酒杯和菜盘。到场的客人络绎不绝,既有"旅蓉绥属同学会"的年轻学生,也有跟随范绍增多年的老部下。这些从绿林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汉子们虽然换上了长衫,但举手投足间仍带着江湖气息。 范绍增端坐主位,满面红光,频频举杯敬酒。他的左侧坐着穿戴整齐的林老太太,右侧是容貌秀丽的林姑娘。林姑娘身着淡雅的旗袍,低头不语,偶尔用丝帕轻拭额头的汗珠。邻桌的陈副官陈云卿正襟危坐,时不时偷瞄一眼林姑娘,又迅速移开目光,显得局促不安。 夜色渐深,大厅里觥筹交错,谈笑声此起彼伏。范绍增突然放下酒杯,声音洪亮地唤道:"陈副官!"陈云卿闻声即起,恭敬地立在一旁,等待师长的指示。范绍增接着又叫了一声:"林姑娘!"林姑娘微微一怔,连忙起身为范绍增斟酒,轻声应道:"师长。" 范绍增端着满杯的酒,缓缓起身走到大厅正中央。他的动作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原本热闹的大厅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烛火偶尔发出的轻微爆裂声。范绍增环视四周,对着陈云卿和林姑娘朗声问道:"你们晓得今晚是什么日子吗?"话音刚落,整个大厅鸦雀无声,连平时最爱说笑的老部下都屏住了呼吸。 范绍增没等回答,紧接着说道:"天河上鸦鹊搭桥,牛郎和织女相爱一夜罗。"这句话如惊雷般在大厅里炸响。与范同桌的贴身保镖善某听了这话,以为师长在暗讽私情,顿时勃然大怒,一掌重重拍在桌案上,发出"啪"的脆响,厉声喝道:"来人,把这奸夫淫妇绑了!" 陈云卿和林姑娘如遭雷击,脸色瞬间惨白,双双跪倒在地,连声哀求:"师长饶命!师长饶命!"林老太太见状也颤颤巍巍跪了下来,泪如雨下,哽咽得说不出完整的话。整个大厅的气氛骤然凝重,所有人都紧张地等待着接下来的发展。 后续发展与人物结局结尾 出乎所有人意料,范绍增突然转身,将手中的酒杯连同酒水一起泼向善某。酒水溅在善某脸上,顺着脸颊滴落到衣襟上。紧接着,范绍增毫不留情地给了善某一记响亮的耳光,清脆的巴掌声在大厅里回荡:"混蛋东西!"善某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巴掌打得头晕眼花,捂着火辣辣的脸颊,不敢再说半句话。 范绍增弯下腰,先是小心翼翼地搀扶起几乎昏厥的林老太太,又将浑身颤抖的陈云卿和林姑娘扶起身来。他亲自将三人安排到上席就坐,动作温和而细致。在场的宾客都被这突然的转变弄得一头雾水,刚才还以为要看一场血腥的清算,怎么眨眼间画风全变了? 范绍增重新回到大厅中央,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朗声宣布:"承蒙兄弟伙赏脸。今天借这堂子,备几桌水席,来成全陈副官和林姑娘的姻缘。本大哥既当媒人,又当娘家人,真是喜上加喜啊!"这番话说得铿锵有力,在场的宾客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今晚的宴会竟是为了撮合这对有情人。 当晚宴席持续到深夜方散,客人们都被范绍增这一手"成人之美"的做法深深感动。著名报人吴秋影当场挥毫,写下"西厢了眷属;鹊桥是佳期"的对联。翌日,他在《新新新闻》上大篇幅报道此事,赞扬范师长的侠义风范。 事后,范绍增安排得更加周全。他托关系为陈云卿弄来古蔺县长的委任状,还拿出四百大洋作为林姑娘的嫁妆,让这对新人能够远离是非,安心开始新生活。这种面面俱到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这位"哈儿师长"粗中有细的一面。 抗战爆发后,范绍增率部出川抗日,1942年5月28日指挥部队击毙日军第十五师团长酒井中将,次日又击伤四十师团少将旅团长河野,战绩辉煌。1977年3月在郑州去世,终年83岁。这位传奇将军用独特的方式诠释了江湖义气与侠骨柔情。
太气愤了!现在最慌的不是那2只杜宾犬的女狗主人,也不是丹阳民警,更不是小区物业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