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河南一名女医生发现血样异常,立即将情况进行上报,可却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月下影婆娑 2025-07-23 18:10:52

1991年,河南一名女医生发现血样异常,立即将情况进行上报,可却没有收到任何回应,她没有放弃,选择跑到北京,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几十万人性命得以挽救,但她却被开除,甚至最后被逼得远走异国他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淑平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已经忘了,但她做过的事,不该被忘记,1991年,王淑平被调到河南周口地区的血站工作。 她本是河南医学院科班出身的防疫医生,对工作有股近乎执拗的认真劲,到了新岗位,一个现象很快让她感觉不对劲:血站门口卖血的队伍,怎么总是排得那么长,多到不像话。 王淑平从小在周口农村长大,太懂贫穷的滋味,她知道,如果不是活不下去,没人会把卖血当成营生。 于是,她没待在办公室里,而是自己跑去了乡下,眼前的情景比她想的还要糟:许多农民把卖血当成了“致富”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 用血换钱,给孩子交学费,给自己换几顿饱饭,更可怕的是,队伍里还有一些明显未成年的孩子。 她进一步调查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远超贫困本身,那时的所谓“血站”,很多是私人开设的,卫生条件堪忧,有些干脆就是废弃的牲口棚改造的。 抽血的针头常常是多人共用,采完的血浆不经检测,直接混合在一起,再回输给卖血者,以让他们“快速恢复体力”。 这个接近15.4%的感染率,已经不是什么风险隐患,而是一场已经爆发的公共卫生灾难。 王淑平再次将报告和数据递交给上级,措辞激烈地要求立刻采取行动。 谁知,她等来的不是嘉奖,而是打压,地方官员指责她制造恐慌,影响地方“声誉”和经济,有人威胁要开除她。 1995年12月,走投无路的王淑平怀揣着那62份阳性血样和调查报告,一个人去了北京。 1996年春天,河南省下发文件,整顿采血乱象,全国范围内的血站也开始规范化管理。 王淑平的坚持,无疑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然而,英雄的代价,是她自己被推入了孤立的深渊。 在一次大会上,王淑萍承认那份报告处于她手,会后,她被“约谈”,要求她修改报告里的感染人数。 她估算的“30万”这个数字,在当时官方统计全国仅有数千名感染者的背景下,显得太过刺眼。 那年头,艾滋病被看成是“脏病”,跟道德败坏挂钩,承认大范围的感染,需要巨大的勇气。 王淑平拒绝修改一个字,在她看来,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容打折。 这份坚持,彻底摧毁了她的生活,同在卫生系统工作的丈夫,因为她终日在单位抬不起头,最终选择带上孩子,离开了她。 社会对艾滋病的污名化,也让孩子对她产生了深深的误解,单位里,同事们开始绕着她走,她被调到一个闲职,亲手建的检测点也被强行拆除。 2001年,王淑平去了美国,她在犹他州的一所大学找到了研究助理的工作,继续着自己的老本行,她很少对人提起过往,生活低调而平静。 几年后,河南艾滋病事件的真相被媒体广泛报道,官方公布的感染人数,证实了王淑平当年的判断不仅没有夸大,甚至还过于保守。 国家为此投入巨资进行救治,只是,这份迟来的“清白”,对王淑平的个人生活已无太大改变。

0 阅读:2
月下影婆娑

月下影婆娑

月下影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