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耗资三亿,打捞起一艘沉船,没想到,船身不仅保存完好,里面的文物更是高达18万件,总价值量更是远超3000亿美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英国海上探险队来到我国广州的海洋领域,目标是寻找一艘沉没于18世纪的东印度公司商船。 谁知,他们没捞到自家的古船,反而摸出了一艘装满中国瓷器和金器的庞然大物。 这一意外发现让陪同的广州救捞局大为震惊,眼看英国人喜出望外,急着要扩大打捞,中方人员立刻制止。 道理很简单:当初协议是合作打捞英国沉船,眼前这艘南宋古船是中国人的,跟你们毫无关系,英国人理亏,无话可说,只好作罢。 中方初步捞起的二百多件文物,经鉴定确认为南宋时期珍品,历史价值极高,为防盗捞,消息被迅速封锁。 然而,发现只是第一步,以当时中国的技术和财力,想把这艘巨船完整地捞出水面,几乎是天方夜谭。 不过,中国水下考古的火种也因此被点燃,1989年,日本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带着技术和诚意前来,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作展开初步调查。 正是在这次合作中,中国水下考古的奠基人余伟超先生,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海一号”。 紧接着,中国第一支水下考古队应运而生,对“南海一号”进行了首次勘测,这次行动也被视为中国水下考古的正式起点。 可惜,中日合作几经波折,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但中国人从未放弃,沉寂十年后,转机出现在1999年。 在香港方面的邀请和商人陈来发的奔走下,成功募资120万港币,为项目注入了救命钱。 2001年,一支精干的打捞队仅用两个月,就精确锁定了沉船位置,并成功打捞出四千多件文物。 随着出水文物越来越多,“南海一号”的价值也愈发清晰,一个更大胆、更宏伟的计划浮出水面:整体打捞,这意味着不再零敲碎打地从船里“掏”宝贝,而是要把整艘船连同周围的淤泥一起,原封不动地搬上岸。 为此,一个专门为它量身打造的家园,“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从2005年动工到2007年竣工,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在海边拔地而起。 为了这次史无前例的打捞和后续保护,国家花费了上千亿资金,当时社会上不乏争议,许多人质疑,花这么多钱去捞一艘烂木船,觉得不值得。 现在回头看,这笔钱花得太值了,它不仅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巨大空白,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水下考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练兵场,积累的经验远非金钱所能衡量。 2007年12月22日,在万众瞩目下,一个巨大的钢制沉箱将“南海一号”整体包裹,缓缓吊离水面,沉睡了八百多年的历史,终于重见天日,从发现到整体出水,整整二十年。 当“南海一号”最终在博物馆的“水晶宫”里安家,它的真容震撼了世界,深埋于淤泥之中,反而成了最好的保护层,隔绝了氧气,让船体结构基本完好。 这艘船由坚硬的马尾松木制成,船长近42米,排水量估算超过800吨,体量堪比航母。 经过长达十多年的精细清理,出水文物总数高达18万件,从景德镇、龙泉窑的精美瓷器,到大量的金银铜铁器,琳琅满目。 这些文物的价值,根本不能用钱来粗暴计算,它们承载的宋代社会风貌、手工业水平和航海技术,是活生生的历史切片,其历史效益远超商业价值。 从1987年意外发现,到2019年清理工作全部完成,“南海一号”的故事讲了32年。
1988年9月,江西德安县出土了一女尸,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褪下她的衣服时,竟然
【15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