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年春,马铎在进京赶考的路上,看到有一个女子的尸体在路边暴晒,他于心不忍,

如梦菲记 2025-07-23 16:16:39

1411年春,马铎在进京赶考的路上,看到有一个女子的尸体在路边暴晒,他于心不忍,脱下长衫盖在了女尸身上并且将女尸挪到一旁安葬,谁知道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411年春,福建建宁通往京师的山路上,一位中年读书人正一步一步地往北而行,他名叫马铎,今年四十五岁,出身寒门,自二十岁起连考数科,未尝一中。   乡试落第的次数多到族谱都懒得再记,他的母亲年迈体弱,把仅有的一件绣花褥子当了,换了十两银子,说是“这趟若不中,就回来种田”。   他不敢回头,书箱里那本破了脊皮的《易经》是他唯一的底气,他相信,只要路还在走,就不能认输。   春雨初歇,山路泥泞不堪,他挑着沉重书箱,脚底的草鞋已然破开,泥水湿透了脚,山林深处鸟鸣阵阵,云雾缭绕。   黄昏时分,他绕过一处山坳,隐约瞥见前方草丛中有一抹青色,他下意识地停住脚步,那是一个人,仰面朝天,四肢僵直,一动不动。   他靠近几步,认出那是一位女子,衣衫褴褛,脸色灰青,面容因暴晒与虫蚁侵扰已模糊不清,眼睛却睁得极大,像是在死前惊恐万分。   头顶盘旋着几只乌鸦,啄食过发间残留的血迹,空气中有一股难以言说的腥气,他后退了几步,额头冒出冷汗。   转身准备离去时,他的脚像生了根,他想起母亲从小教他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抬头望了望天色,迟疑片刻,终于走回尸身旁,他脱下唯一一件略为干净的长衫,小心地盖在女子身上。   衣衫是家中长辈亲手缝制,原是准备殿试时穿的,他蹲下身来,用手和随身携带的一根木杖,在路边一块稍干的地上刨土,泥土夹杂着碎石,指甲崩裂,手心被划出血痕,衣袖早已染满黄泥。   他挖了一个浅坑,把女尸慢慢抬起,放进去,再将土一铲一铲推回坑里,没有棺木,也没有纸钱,他只是在心中默默念着,愿她安息。   墓旁立了一块石头,是附近搬来的一块旧碑,他没刻字,只摆正了方向,风吹过山林,落叶纷飞,他长舒一口气,转身离去。   天色已晚,山中没有客栈,只有寂静的林影,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树下坐了一会儿,不远处,一处废弃的土地庙出现在视野里。   他快步走去,庙里破败不堪,香灰早已冷透,香案倾斜,泥瓦剥落,他靠着墙根坐下,把书箱枕在身下,用破衣包着自己,勉强抵御夜寒。   夜里,他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行字清晰地浮现眼前:滴水入心池,孤舟破夜潮,他不知道何意,只觉得脑中一震,随后便惊醒,庙外月色昏暗,风声呼啸,他抱紧书箱,起身继续赶路。   到了一个小渡口,他看见一位挑柴妇女拦住去路,她指着前方小桥,递给他一纸残联,他低头看了一眼,是一句对联的上句。   他没有开口,只是将梦中所记那句写在纸上,递还过去,那女子接过之后转身离去,背影渐远,最终消失在晨雾中。   过了渡口,他的草鞋已破,只好赤脚前行,足底起了水泡,血水与泥浆混在一起,天亮时,他终于走到官道,进入京师外围的驿站,几日后,正式参加殿试。   殿试当天,题目之一是策论“人心与天命”,附赠一联,须以诗句作对,他看着那句“墨香绕袍寒,夜雨拂幽魂”,脑中电光火石般想起那一晚破庙中的梦境,笔尖顿时下如泉涌。   他以“滴水入心池,孤舟破夜潮”作答,并将途中所见所闻、草葬之举、梦中之意,写入策论之中,他不提善行,只说“人之为人,不可使天地为羞”,字字沉稳,句句如磐。   主考官看后,神色凝重,片刻后将卷宗呈于皇上,皇帝阅后颔首,道其文气沉厚,心怀苍生,有士人气度,遂擢为状元,榜发当日,京中传为佳话,称其“以笔救人,以义成人”。   数年后,马铎官至翰林,教化诸生,有人问他,殿试为何能脱颖而出,他只答一句:“非才胜人,是心未死。”他重回建宁,在当年女尸之处立碑祭拜,碑上无姓氏,只刻“覆身之恩,不忘”。   他将那件青衫带回家乡,供于马氏祠堂,上书:“一念仁心,改我命途。”村中后生传此为家训,衣衫虽旧,墨香犹在。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长乐新闻网——代驾效天一日君”——马铎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