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罗正和偷袭越军阵地时,手中的枪忽然打不响,而越军已经发现了他,他大惊

如梦菲记 2025-07-23 15:15:07

1979年,罗正和偷袭越军阵地时,手中的枪忽然打不响,而越军已经发现了他,他大惊,随即伸出手,徒手把越军烫手的机枪推上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全面打响,云南边境的山林间,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四十师118团六连受命进攻越军20号高地。   当天拂晓,部队穿过山林,翻越沟壑,经过激战,成功拔除了越军据守的主阵地,20号高地被我军拿下,但接下来的行动并未就此结束。   敌人利用复杂的地形,在20号高地与下一目标21号高地之间设置了一个隐蔽的火力点,这个火力点位于一个半地下工事中,位置巧妙,既可向20号高地反击,也能对21号高地的突击部队形成掩护。   高地刚攻下的第二天凌晨,六连连长命令1排负责留守并搜寻这个尚未暴露的敌方据点,连长明确指出,该火力点必须清除,否则我军将处于极大威胁之中。   1排排长迅速部署,安排2班固守高地,1班与3班协同从左右两翼迂回搜索,浓雾弥漫的山林中,能见度极低,战士们只能借助地形判断敌情。   战士们沿着杂草丛生的山坡匍匐前进,脚步踩在湿滑的泥土上不时打滑,敌人的枪声时断时续,在雾中传来金属碰撞的微响,表明敌军正在准备火力射击。   罗正和是3班的副班长,1973年入伍,已经有六年兵龄,他在战前曾多次执行边境巡逻任务,对丛林地形极为熟悉,他带着几名战士走在最前方,凭借经验,他认为枪声方向正是敌人火力点所在。   他先是靠近观察,没有贸然进攻,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他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个人工掩体,掩体顶部是一段弧形土包,能看见一个细小的射击孔,罗正和判断那是越军的机枪阵地。   他示意战友隐蔽,自己绕向另一侧靠近,靠近过程中,他发现一条沟状痕迹延伸至掩体一侧,这是一条敌军事先挖掘的交通壕。   他顺势进入,猫腰缓慢推进,越接近掩体,耳中传来的机枪声就越密集,他终于到达掩体射击孔下方十几米处,此时,机枪仍在持续射击,显然我军其他小组已遭到压制。   他从腰间取出一枚手榴弹,拉弦后朝射击孔方向扔出,爆炸引发的震动使得敌军短暂中止了射击,趁敌人探头观察,他迅速举枪准备开火。   但枪没有反应,他低头一看,才发现保险尚未解除,在潜行中为了防止误伤,他一直未开保险,此刻紧张中忘了这一点。   敌军机枪手显然也发现了他,枪口迅速对准,他没有时间重新开保险,只能立刻丢下武器扑上前去,他两手直接抓住机枪枪管,使劲往上抬。   那挺机枪连续射击多时,枪管已被高温灼热得通红,热气扑面,金属表面冒着白烟,他的手立刻被烫出焦痕,皮肤粘在枪管上,散发出焦糊气味,他仍然没有松手,用尽全力将枪管抬起,子弹顿时全部射向空中。   对方试图挣脱枪管,罗正和抬脚用钢板鞋猛踢敌人胸口,将其踹倒,他一把抢过机枪,对准敌人扣动扳机将其击毙。   就在此时,掩体中另一名敌军战士扔出一枚手榴弹,罗正和反应迅速,就地一滚,滚入掩体外侧的泥洼中,爆炸产生的气浪席卷而来,将他震得耳鸣不止,但没有受伤。   他迅速翻身,从倒地的敌人身旁捡起机枪,再次开火,将第二名敌军当场击倒,进入掩体内部,他又发现两名敌方炮兵,正企图撤离。   他开火将两人击毙,随后清点缴获装备:一挺轻机枪、一支冲锋枪和一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敌方据点被彻底拔除,随后,他用缴获的火力武器为二排、三排对21号高地的进攻提供掩护射击。   高地很快被攻下,战斗结束后,部队统计显示,罗正和在此次战斗中共击毙4名敌军,缴获重武器3件,单独完成对一个重要火力点的清除,他因表现英勇被破格提拔为排长,并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战后,有人检查那挺机枪时,发现枪管上清晰地印着五个焦黑的手指痕迹,那是他徒手抓枪时留下的烙印。   这场战斗也成为部队讲授战例教学时的重要内容之一,被称为“徒手定胜局”的典范,他的行为被详细记录入部队战史档案之中,作为战场应变与意志力的典范被广泛传颂。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解放军报》《南疆记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亲历者口述》 中国军网《英雄故事:徒手制服机枪的钢铁战士》  央视军事频道《战旗》系列纪录片第五集《浓雾中的枪声》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