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28日,周总理到自己的母校南开大学视察的时候,当周总理来到学校食堂

如梦菲记 2025-07-23 16:16:32

1959年5月28日,周总理到自己的母校南开大学视察的时候,当周总理来到学校食堂,不巧的是,饭点已过,食堂的员工们正在收拾碗筷,打扫卫生,只有一些剩饭剩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5月28日,正是初夏时节,南开大学的校园里阳光正好,午饭时间已过,职工食堂里人影稀少,炊事员正在收拾碗筷、清理地面。   桌面上还残留着一些菜汤,案板边放着几个玉米面窝窝头,锅灶旁的热气也早已散尽,剩菜桶的盖子已被盖上,整个食堂安静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几位穿着中山装的人从走廊尽头走了进来,为首的是一位身形清瘦、步履坚定的人,穿着灰色布衣,裤腿微微卷着,鞋上沾着些泥土,炊事员看到他,愣在原地,他是周恩来总理,南开大学的校友。   总理的到来并没有惊动太多人,他也没有让工作人员专门准备接待,他来到窗口前,看了看菜桶里的窝窝头和萝卜条,问清价格后,从上衣口袋里掏出几张折叠得有些发白的纸币,买下了两个窝窝头、一份咸菜和一份凉萝卜。   他并没有提出加热,也没有要求另外做饭,而是直接在窗边取了碗筷,坐到了靠窗的座位上。   那顿饭很简单,窝窝头已经凉透,萝卜条用盐腌过,带着一点酸味和菜叶的涩感,咸菜是自家腌的,用的是头年晒干的芥菜疙瘩,切得细细的,泡在盐水中。   总理吃得很认真,每一口都咬得很实在,掉在桌上的渣子也一并拾起来放进碗里,他没有讲话,也没有旁人伺候,而是默默吃着,时不时抬头望向窗外的阳光。   那天他走访了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还去了学生宿舍,他注意到一处楼道的灯泡坏了,便让秘书记录下来,他问过学生的课程安排,也看了化学系的实验仪器。   走进实验室时,他弯腰看了看摆放在试剂柜里的瓶瓶罐罐,又俯身查看了操作台的磨损情况,当听说理科学生晚上常因实验耽误吃饭,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设夜餐窗口”几个字。   他在图书馆里翻了几本新书,轻轻合上书页,用手指扫了扫封面上的灰尘,看到学生正在整理目录卡片,他点头表示肯定。   随后,他去了操场,和正在训练的体育队学生打了个照面,听说他们吃不饱,他只说了一句“要协调补助”,便匆匆离开。   饭后,他回到了厨房,在后厨,他和每位炊事员都握了手,一位年长的炊事员手上有旧伤,手掌布满水泡和裂口,总理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铝盒子,里面是随身带的烧伤药膏,他递给了对方,没有多说什么。   锅台上的水还没凉,他伸手摸了摸灶台,感受温度是否均匀,厨房的墙壁上挂着旧钟,那时正指向下午一点四十。   那一日的南开食堂里没有欢迎横幅,也没有排场,没有热菜,没有围观的人群,更没有专设的接待安排。   只有几个还穿着围裙的炊事员和几位低声交谈的陪同干部,还有一位吃着冷窝窝头的老人,用他自己节省下来的工资,交了饭钱,也替司机和警卫结了账。   那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粮食紧张,全国上下都在节衣缩食,作为国家总理,他本可以享受特殊待遇,但他始终坚持一件事:群众吃什么,他就吃什么。   后来,食堂在那个靠墙的角落装上了一块铜牌,上面写着“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用餐处”。   那个地方如今已不再是旧日模样,但铜牌下,学生们在校庆日依然排起长队,只为尝一尝“总理套餐”,那顿饭,只是窝窝头和萝卜,却让人记了一辈子。   在许多老教师的记忆中,那天午饭的场景像是南开的一个缩影,一所学校该办成什么样,教育该走向哪里,并不只是文件决定的,也不是靠口号推动的,而是一个人、在一顿简单饭菜里,留下了答案。   那不是演出,也不是作秀,而是一种深植于骨子里的信念,六十多年过去了,光影已淡,但那一顿饭的分量从未轻过。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纪念周恩来总理第三次回母校视察65周年座谈会在南开大学召开》 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新发现珍贵影像资料背后的故事——周恩来总理1959年视察南开大学钩沉》 《周恩来在母校:“我就是喜欢吃萝卜”》

0 阅读:67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