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夏一对年轻的夫妻,天没亮就出门赶集,走在前方的丈夫突然听到一声惨叫,急忙转身查看,谁知妻子竟消失不见了,而一根长得犹如松塔一般的圆柱形器物,直挺挺的立在那里。
1973年秋天,宁夏固原的庄稼地里还挂着露水,天刚亮,三十出头的李大壮就摸黑套上粗布褂子。
他和媳妇田凤霞要赶二十里山路去镇上卖菜,两口子把捆好的萝卜白菜码在木头板车上,借着煤油灯的亮光出了门。
村口那段土坡又陡又滑,田凤霞在后面推车累得直喘粗气,等过了最难走的山坳子,李大壮接过板车把手,让媳妇跟在后头照应。
山道两边都是风化的红砂岩,有些地方塌得只剩半尺宽的羊肠小道,走到鹰嘴崖拐弯处,突然传来"哎呀"一声惊叫,李大壮慌忙转身,身后空荡荡的只剩板车轱辘压着碎石子的响动。
"凤霞!凤霞!"李大壮扯着嗓子喊,手电筒光柱在山壁上乱晃,泥地上斜插着根黑黢黢的物件,乍看像松果又像煤块,有胳膊那么长。
李大壮用脚踢了踢,硬邦邦的纹丝不动。这时候坑底传来微弱的呼救声,他一瞅,田凤霞正坐在三米多深的土坑里揉脚脖子。
原来田凤霞踩到那黑疙瘩崴了脚,顺着山坡滚进个塌陷的土坑,李大壮解下板车上的麻绳,费了很大劲才把媳妇拽上来。
两口子蹲在地上研究这个害人的物件,拿铁锹挖了半天才刨出来。
只见这东西通体乌黑发亮,表面布满鱼鳞纹,掂在手里沉甸甸的,上面还雕着松针似的花纹。
到了镇上菜市,两口子刚支开摊子就碰上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这人盯着板车上的黑疙瘩两眼放光,掏出工作证说是县文物局的。
他拿着放大镜对着物件照了半天,说这是东汉年间的松塔墨,早年间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
这种墨锭采用古法制成,要在松烟里掺入珍珠粉、麝香等贵重材料,成型后还要阴干三年才能使用。
文物局的人带着小两口回家做了登记,又领着考古队去出事地点勘察,专家在塌陷的土坑里找到半截朽烂的柏木匣子,还有几片带着铜绿的碎瓷片。
结合地方志记载,这处山崖在北宋时期是通往河西走廊的商道,常有商队在此歇脚,考古队推测,这个松塔墨可能是某位官员途径此地时不慎遗落的。
李大壮夫妻听专家说这是国家文物,二话不说就上交了,后来县里给他们发了张奖状,还奖励了二十斤粮票。
这事在四邻八乡传开后,常有老乡扛着锄头去山崖转悠,盼着也能挖出个宝贝,不过据县博物馆的老馆长说,这种级别的文物在宁夏地界统共就发现过三件,其中两件还是从古墓里挖出来的。
那根惹祸的松塔墨如今摆在自治区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标签上写着"东汉松烟墨,1973年征集于民间"。
有懂行的参观者凑近看,还能在墨锭侧面找到当年田凤霞摔坑里时磕出的月牙形缺口。
信息来源:宁夏文物考古发现报告 (1973)、《中国古代酒文化研究》, 王小林 著, 2001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