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到美国访问,一美国男人不知为一直盯着她,几分钟后,男人终于忍不住冲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手……
1979年的一天,美国纽约某家餐厅里灯火通明,参加国际会议的刘禄曾应朋友邀请出席聚会,这位年近五十的中国女翻译端着香槟杯站在水晶吊灯下,忽然察觉有道目光始终追随着自己。
转头望去,只见餐桌另一头站着个西装革履的白人男子,正死死盯着她胸前的珍珠胸针。
这个叫詹姆斯的男人突然大步流星冲过来,一把攥住刘禄曾的手腕。
周围宾客举着酒杯愣在当场,侍应生差点打翻托盘里的鹅肝酱。
刘禄曾本能地后退半步,腕骨被捏得生疼,却在看清对方发红的眼眶时停住了挣脱的动作,那枚嵌在对方领带夹上的铜制和平鸽,在灯光下折射出记忆的微光。
时间倒转回1952年冬,朝鲜半岛的雪原覆盖着炮火痕迹,志愿军战俘营里,刚满二十岁的刘禄曾裹着臃肿棉军装,正用流利英语安抚躁动的战俘。
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她原本该在黄浦江畔的洋房里弹钢琴,却在异国战壕里捧着冻硬的窝头当翻译。
圣诞节前夜,美军战俘集体绝食抗议,有个叫詹姆斯的年轻列兵缩在墙角,军装口袋里露出半截全家福照片。
刘禄曾记得那天特别冷,炊事班特意煮了土豆汤,她把自己攒了两个月的津贴换成糖果,挨个分给想家的战俘。
走到詹姆斯面前时,瞥见他磨破的袖口别着枚生锈曲别针。鬼使神差地,她从笔记本撕下半页纸,用钢笔写下"Peace"对折三次,拿曲别针别在他衣领上。
这个动作不过三秒钟,却让五大三粗的汉子突然捂住脸,指缝里渗出滚烫的泪水。
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十六个春天,纽约街头樱花纷飞,詹姆斯颤抖着手从西装内袋掏出个老旧的铁皮盒,掀开盖子,褪色的蓝墨水"和平"字条还别着那枚曲别针。
当年被俘的美国大兵如今已是华尔街投行经理,而昔日的战地玫瑰正在联合国会场舌战群儒。
两人站在曼哈顿的落地窗前碰杯,威士忌冰块叮当响,玻璃上倒映着东河对岸的联合国大厦。
后来有记者在和平论坛上追问这段往事,刘禄曾摩挲着胸前的珍珠胸针淡然一笑。
她说自己这辈子经手过无数重要文件,最骄傲的翻译作品却是那张巴掌大的纸条。
而詹姆斯每年圣诞节都会往朝鲜半岛捐物资,汇款单备注栏永远写着"For the girl with hairpin"。
信息来源:当年审讯过的美军俘虏,在美国认出了她——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