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蒋介石病死,在香港的关麟征非常悲痛,带着妻子去吊唁。一下飞机,黄杰带着数百黄埔校友迎接,关麟征和黄杰紧紧相拥,当场痛哭起来。
当蒋介石病逝的消息传到香港时,已经在当地隐居二十多年的关麟征突然收拾行李准备动身。
平日里连老战友聚会都不露面的他,这回竟破天荒带着夫人直奔台北松山机场。
飞机刚落地,他就看见白发苍苍的黄杰带着上百号黄埔校友在停机坪上等着。
二人四只手刚握到一块,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淌,周围跟着来的老弟兄们也跟着抹眼睛。
要说关麟征和蒋介石的关系,那要从四十年前黄埔军校说起,当年关麟征就是个愣头青,觉得当兵吃粮威风,跟着队伍稀里糊涂就进了黄埔一期。
那时候他哪懂什么三民主义,更不明白这帮人天天喊的革命是怎么回事。
直到跟着学生军去打陈炯明,腿上挨了枪子儿差点截肢,是廖仲恺亲自跑到医院拦着医生不让锯腿,这才保住了他两条腿,从那时候起,关麟征心里就认准了跟着国民党干。
要说打仗,关麟征确实有两把刷子,中原大战那会儿,他带着队伍跟阎锡山、冯玉祥的部队硬碰硬。
眼瞅着阵地要丢光,身边就剩下三十来号人,他带着弟兄们钻玉米地,东边放两枪西边扔个手榴弹,把对方大部队唬得不敢往前冲。
这一仗打完,蒋介石亲自给他记功,往后十来年从团长一路升到集团军总司令。
可到了1949年,眼看着长江防线垮了,南京城丢了,关麟征心里跟明镜似的,他既不跟着老蒋往台湾跑,也不留在大陆,收拾细软就躲到香港当寓公。
住进半山别墅那天他就跟老婆说:"往后谁来请都别答应,咱们过自己的清静日子。"这话还真不是随便说说,后来杜聿明、黄杰这些老战友来香港办事,提着点心匣子登门拜访,全被他挡在门外头。
这次老蒋过世,要不是蒋经国亲自往香港挂电话,关麟征估计还是不会动弹。
电话里小蒋说:"老爷子临走前还念叨关叔呢。"就这一句话,把老头说得眼圈直发红。
临上飞机前他站在启德机场,望着北边叹了半天气,最后还是钻进了机舱。
灵堂里乌泱泱站满了穿中山装的人,这些当年在战场上横刀立马的将军们,如今个个拄着拐杖佝偻着背。
关麟征刚进门,蒋经国小跑着过来搀他胳膊,灵堂正中间摆着老蒋照片,关麟征盯着看了好一会儿,规规矩矩鞠了三个躬,旁边有记者举着相机要拍照,被他拿手挡着脸躲开了。
葬礼办完第二天,蒋经国在士林官邸摆了一桌酒,桌上七八个菜,都是关麟征年轻时爱吃的江浙口味。
小蒋亲自给他夹菜倒酒,话里话外想留他在台湾:"关叔要愿意,阳明山上的别墅随您挑,要嫌闷得慌,咱给您安排个资政的闲职。"
关麟征端着酒杯半天没说话,最后放下杯子拍拍小蒋肩膀:"我这把年纪了,还是回去守着我那半亩菜园子踏实。"
关麟征这辈子,从黄埔军校到抗日战场,八年抗战他带着队伍从北平打到云南,身上光枪眼就留了五六个。
可自从1949年来到香港,他是真把以前的功名利禄都看淡了,平日里就爱穿着汗衫布鞋,在自家院子里种菜养花。
其实没少派人来当说客,50年代老蒋派人送过三次金条,60年代小蒋托人捎过委任状,就连宋美龄访美路过香港都要约他喝茶。
可关麟征铁了心当隐士,谁来都吃闭门羹,要不是老蒋过世,估计他到死都不会再踏进台湾半步。
从台湾回香港那天,关麟征在日记本上写了句话:"黄埔旧事如云散,半生戎马付东流。"
后来有学者在《关麟征传》里分析,说他这种既不肯投共又不愿赴台的态度,其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国民党将领的矛盾心理。
就像台北"国史馆"藏的档案里写的:"关氏晚年行事,颇有古代士大夫急流勇退之风。"
要说关麟征这辈子最感激的人,还是廖仲恺,当年在医院差点被锯腿,是廖先生力排众议保住他的腿。
后来在黄埔当教官,每次开会都主动帮廖仲恺搬椅子倒茶水,这事儿他记了一辈子,到七十多岁跟人聊天还念叨:"要不是廖先生,我早成瘸腿叫花子了。"
关麟征这辈子,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就是49年那个选择,跟他同期的杜聿明被俘改造,黄杰跟着去了台湾,孙立人跑到美国开餐馆,唯独他选了第三条路,在香港当了三十年隐士。
信息来源:秦人悍将:黄埔第一人关麟征——华商网-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