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越南战争时,很多美军士兵在战场上没有妻子陪着,就找了越南当地的女子。结果20年后,美军回美国了,但他们压根儿没想把这些越南女子和他们生的混血孩子带回美国,那这些混血孩子后来如何了? 越南战争打了近20年,留下的不仅是废墟和伤亡,还有一群特殊的孩子——美军士兵与越南女子生下的混血儿。据估计,这些孩子的数量在2.5万到4万之间。他们有个不太好听的名字,叫“尘埃之子”,听着就让人心酸。1975年美军撤离时,大部分士兵拍拍屁股走了,留下这些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在战后的越南苦苦挣扎。 战争刚结束时,越南百废待兴,经济一团糟,吃饱饭都难。这些混血儿的母亲多半是普通人,有的在酒吧打工,有的靠摆摊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孩子一出生就没了爹,母亲又没啥依靠,很多家庭连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下去。有些母亲实在养不起,把孩子送孤儿院,甚至扔在街头。胡志明市的巷子里,常能看到混血儿瘦得皮包骨,捡破烂为生。 更糟的是社会歧视。这些混血儿长得不像本地人,有的皮肤白,有的头发卷,有的眼睛还是蓝的,一看就是“外来的”。在学校,同学骂他们是“美国佬的种”,老师懒得管;在村里,大人嫌他们丢人,连门都不让进。孩子小小年纪就得面对冷眼和欺负,心理压力大得没法说。有的混血儿干脆辍学,混在街头,日子过得像流浪狗。 举个例子,有个叫阮氏芳的女孩,母亲是酒吧服务员,生下她后独自抚养。芳长到十岁时,母亲改嫁,继父嫌她碍眼,把她赶出家门。她靠捡垃圾活下来,后来被慈善机构收留,才勉强活到成年。还有个叫黎文敏的男孩,因为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母亲养不起他,十岁时丢在街头。他靠爬行乞讨,风吹日晒,直到一张照片传到国外,才有机会去了美国。这些故事听着让人鼻子发酸。 到了80年代,美国政府终于坐不住了。1987年,他们通过了个《混血儿回家法》,说是要接这些孩子去美国。听起来挺好,但实际操作难如登天。要证明爹是美国人,可哪来的证据?很多士兵早就不联系了,照片、信件啥也没有。领事馆门口,母亲带着孩子排队,手里攥着发黄的纸片,盼着奇迹,可大多是白等一场。据说,最后也就2万多人去了美国,剩下的大部分还困在越南。 去了美国的混血儿,日子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好。他们不会英语,文化也不一样,到了美国还是“外人”。找工作时,老板一看他们那张混血脸,常常摇头。学校里,同学拿他们开玩笑,问“你到底算哪国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有的混血儿努力融入,学语言找活干,但心里总有块空荡荡的地方。 留在越南的呢?更惨。经济没起色,歧视没少。有些慈善组织想帮忙,可杯水车薪。直到现在,还有几百个混血儿在越南,年纪大了,穷得叮当响,身份问题还是解不开。他们就像战争扔下的包袱,谁也不想背。 还有些混血儿不甘心,想找自己的美国爹。科技发达后,DNA检测成了希望。有人运气好,真找到了。比如有个叫玉英的女人,1991年跟妈去了美国,一直攥着爹的照片不放。2019年,她靠DNA找到爹的亲戚,才知道爹早死了。她跑到墓前哭了一场,啥怨气也没了,就是觉得空落落的。可这种幸运儿少得可怜,大多数人找了一辈子,连爹的影子都没摸着。
1975年,越南战争时,很多美军士兵在战场上没有妻子陪着,就找了越南当地的女子。
潮女炫风尚
2025-04-27 00:16: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