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2岁的梅兰芳满怀期待地找到已离婚多年的前妻孟小冬说:“跟我回大陆吧,我们重新来过!”孟小冬冷冰冰地拒绝。5年后,她迁居台湾,说:“我的丈夫杜月笙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孟小冬1908年出生在上海,家里是梨园世家,祖父孟七是武生,父亲孟鸿群也唱武老生。从小耳濡目染,她九岁就跟姨父仇月祥学京剧,主攻老生。嗓音清亮,扮相硬朗,十六岁在天津演出就得了“冬皇”的称号,风头一时无两。1925年,她在北京义演时碰上了梅兰芳。那会儿梅兰芳已经是京剧界的顶梁柱,俩人因合作《游龙戏凤》擦出了火花。两年后,1927年,孟小冬以“兼祧”的名义嫁给了梅兰芳,还为此退了舞台,专心在家。 可梅家不是省油的灯。梅兰芳早有正妻王明华和平妻福芝芳,福芝芳对孟小冬各种排挤。她在梅家的日子过得憋屈,连个正经地位都没有。1930年,梅兰芳的伯母去世,她想以儿媳身份吊唁,却被福芝芳拦住,梅兰芳也没站出来帮她说话。这事儿成了导火索,1931年,在律师郑毓秀和杜月笙的调解下,她跟梅兰芳分了手,拿了4万块赡养费,走人了。 离开梅家,孟小冬日子不好过。她想重回舞台,可没啥机会,生活一下子跌到谷底。这时候,上海滩大佬杜月笙出现了。杜月笙早年就听说过孟小冬的才华,对她挺上心,但那时他有家室,只能压着这份心思。1937年抗战爆发,他去了香港,还是惦记着她,经常派人送东西过去。抗战结束,他听说她在北平过得艰难,赶紧把她接到了上海。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还帮忙撮合,俩人感情慢慢升温。1950年,杜月笙要去香港前向她求婚,43岁的孟小冬答应了,成了他的第五位夫人。可惜好景不长,1951年杜月笙就病逝了,留下她一个人。 1956年,梅兰芳带着剧团去日本演出,路过香港时特意去看孟小冬。他62岁了,回想当年的事,觉得挺亏欠她,就提出复合,想带她回大陆重新开始。可孟小冬没半点犹豫,直接拒绝。她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她现在有自己的生活,不想回头。这拒绝听着挺绝情,但其实有她的道理。 她跟梅兰芳那段婚姻,太糟心了。福芝芳的刁难,梅兰芳的不作为,让她受够了委屈。离婚后,杜月笙给了她不一样的感觉。杜月笙虽然是个江湖人物,但对她真心实意,关心她,支持她。哪怕他死了,她还是念着他的好。所以当梅兰芳找上门,她压根没动摇,觉得跟杜月笙的感情更值得珍惜。 1961年,孟小冬按杜月笙的遗愿去了台湾,住在台北东门町。她没再找啥归宿,把后半辈子都给了京剧。她开课教余派老生,学生里有赵培鑫、黄金懋这些人。她教得特别认真,手把手带徒弟,嗓子虽然不如当年,但底气还在。她不图名利,就想让京剧这门艺术传下去。1977年,她因心脏病去世,68岁,葬在新北市树林区,墓碑是张大千题的字。 孟小冬为啥这么坚定?说白了,她是个有主意的人。跟梅兰芳那段婚姻,她吃够了苦头,早就看透了。杜月笙虽然不是啥正面典型,但给了她温暖和尊重,她认定了这个人。至于1956年拒绝梅兰芳,不是她矫情,而是她不想再趟那摊浑水。她跟杜月笙的感情,虽然短,但实打实比梅兰芳给她的强。她后来说“我的丈夫杜月笙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这话听着有点倔,其实是她对那段感情的交代。 再说,她对京剧的感情也没掺假。离婚后,她没沉沦,靠着杜月笙的支撑站稳了脚跟,后来还把余派老生传下去。她不是那种靠男人活的人,骨子里有股硬气。拒绝梅兰芳,既是对过去的不满,也是对自己新生活的坚持。 1956年那会儿,大陆和台湾关系紧张,梅兰芳请她回去,不光是感情的事,可能还有点政治意味。孟小冬不傻,她知道回去意味着啥。加上她对杜月笙的承诺,去了台湾更符合她的心意。她不是被动的女人,每个选择都有她的算盘。 她的故事接地气,跟咱们普通人差不多。谁没在感情里摔过跟头?谁没想过回头又怕重蹈覆辙?她选了条难走的路,但走得挺直。她跟梅兰芳的纠葛,跟杜月笙的缘分,都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缺了哪块都不完整。
1938年6月,国民党上将钱大钧,走进军统湖北站,当着一众人特务的面,拔枪击毙了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