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北京知青被公羊顶倒。她从地上爬起来,拍打身上的泥土,那只羊又退后几步,再次把她撞倒。下一秒,她弯腰拿起镢头,一下砸在羊的头上。不料,她却因为这一举动,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1969年,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李小北作为北京的一员,被分配到山西一个偏僻的山村。她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家里书香气浓,她小时候连家务活都没怎么干过。可到了农村,一切都变了。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粗粮窝头,每天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手上很快就磨出了血泡,肩膀也被扁担压得肿痛。她起初很不适应,晚上躺在硬邦邦的炕上,常常想家想得睡不着觉。 但李小北不是那种轻易放弃的人。她咬着牙学农活,从种小麦、收玉米,到喂猪放羊,慢慢上手。山西农村的生活条件艰苦,冬天冷得刺骨,夏天热得喘不过气,劳动强度也大得吓人。可她硬是挺了过来,几年下来,手变得粗糙了,人也晒黑了,村里人开始夸她能干。她甚至学会了怎么跟羊打交道——那些羊脾气可不小,尤其是公羊,发起倔来谁都拦不住。 1972年秋天,村里传来了好消息:槐庄大队分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这在当时是天大的机会,能上大学,离开农村,回到城里,对知青来说简直是翻身做人的希望。大队长看李小北踏实肯干,又乐于助人,决定推荐她。她心里燃起了希望,觉得自己熬了这么多年,终于要熬出头了。 可就在这关键时候,事情出了岔子。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李小北在山坡上放羊时,遇到了一只特别倔的公羊。那天她赶着羊群往回走,这只公羊突然发了脾气,低头就朝她冲过来,把她顶倒在地。她爬起来拍掉身上的土,还没站稳,那羊又退了几步,再次把她撞倒。她气急了,弯腰捡起旁边的镢头,狠狠砸在羊头上。羊受了伤,瘸着腿跑了,她也没多想,毕竟这种事在农村不算稀奇。 可这事后来传到了村里,有人觉得她脾气太冲,有人说她不该伤生产队的牲口。到了推荐学员的时候,公社知青办的赵主任来调查,正好听到了这个传闻。村里有个瘸二大叔,平时爱嚼舌根,把这事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说李小北“心狠手辣,连羊都不放过”。赵主任皱着眉头听了,觉得这姑娘性格有问题,不够稳重。结果,名额给了另一个知青,李小北的机会就这么没了。 李小北知道这事后,心里不是滋味。她觉得自己冤枉,那只羊差点伤了她,她不过是自卫。可她也明白,在那个年代,风言风语能毁了一个人的前途。她没吵没闹,继续埋头干活,帮着村里人修水渠、种庄稼。她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那种小心眼的人,村里人也渐渐忘了那件事,对她还是挺认可的。 几年后,政策变了,知青可以返城。不少人收拾包袱走了,可李小北留了下来。她说,山西这块土地她已经待习惯了,村里人待她不薄,她舍不得走。她后来嫁给了村里的一个老实汉子,扎根在这儿,把日子过得平淡却踏实。 李小北的故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真实得让人感慨。那时候的知青,背井离乡来到农村,有人适应了,有人崩溃了,有人抓住了机会,有人却被小事绊倒。李小北砸羊这件事,看似不起眼,却成了她命运的分水岭。她没因为愤怒毁了自己,反而在挫折中站稳了脚跟。换成别人,可能早就怨天尤人了,可她硬是熬了过来。 那个年代,知青的生活充满变数。工农兵学员的名额稀缺,竞争激烈,谁能上去,往往不只是看能力,还要看运气和人缘。李小北差一点就翻了身,可惜被一只羊和几句闲话挡了路。这事听着有点荒唐,但细想想,又挺常见。那时候的农村,牲口是生产队的命根子,伤了羊确实容易让人说三道四。
今天和友友们,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北京一个姑姑好心收留,没人要的侄子。在自己家上
【1评论】【2点赞】
峰之旗云
[大哭][大哭][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