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变成了抄近道超车。 中国空军现役的轰-6轰炸机,从1969年服役至今已跨越半个多世纪,期间经历了20余次升级改造,衍生出从A到N的十多个子型号,甚至被网友调侃“英文字母快不够用了”。 这架脱胎于苏联1950年代图-16的“老爷机”,为何能成为中国的“空中常青树”? 技术卡脖子时被迫“以弹补机”,结果意外踩中了现代战争的命门——导弹技术的爆炸式发展,让老平台也能成为“真理发射器”。 1957年,中苏蜜月期,中国从苏联获得两架图-16轰炸机。 苏联人或许没想到,这架最大载弹量仅9吨的中型轰炸机,会成为中国未来70年空中战略力量的基石。 1960年中苏交恶,苏联专家撤走时撂下一句话:“你们搞不出自己的轰炸机。” 但西飞的技术人员硬是靠逆向工程和手绘图纸,于1968年仿制出轰-6甲——机头保留投弹手玻璃舱,机尾装双管航炮,活脱脱一台“空中拖拉机”。 早期的轰-6甲航程仅5800公里,载弹量不足6吨,连苏联原版都不如。 但1974年西沙海战让中国意识到:没有远程反舰能力,南海主权形同虚设。 技术不足?那就让导弹来补! 1984年,轰-6D横空出世,机翼下挂载两枚鹰击-6反舰导弹,射程150公里,一发击沉万吨货轮。 伊拉克曾购入4架轰-6D,实战中发射18枚导弹击毁10个目标,连美国《军事观察》都惊呼:“老树开新花!”。 进入21世纪,轰-6的短板愈发明显:亚音速、无隐身、航程短。 但中国工程师发现,与其砸钱研发新平台,不如给老轰-6配上“神仙导弹”——高超音速武器和远程巡航导弹的突破,让轰炸机无需冒险突防,躲在防区外就能“隔山打牛” 。 2015年亮相的轰-6K,换装俄制D-30发动机,航程飙至8000公里,翼下挂载6枚射程2500公里的CJ-10巡航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关岛。 2020年,轰-6N机腹挂载空射版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射程超2000公里,航母见了都得绕道。 最新的轰-6J更夸张:搭载高超音速导弹,速度超15马赫,从海南起飞经一次加油,能打到夏威夷。网友戏称:“六爷的导弹比飞机还贵!”。 这种“以弹补机”策略性价比极高,一架轰-6K造价约2亿美元,而美国B-2隐身轰炸机单价24亿,维护成本更是天价。 中国用“老平台+新导弹”组合,以十分之一的成本实现了对第二岛链的威慑。正如美军退役将领所言:“轰-6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挂的导弹。”。 轰-6的逆袭,本质是一场“非对称战争”。当美俄沉迷于隐身、超音速轰炸机时,中国却用“土办法”开辟新赛道。 轰-6K与预警机、无人机编队,通过数据链实时接收目标信息,化身“空中导弹卡车”。 绕台飞行、穿越宫古海峡,每次出动都让对手雷达“过载”,“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现役轰-6系列超270架,几乎是美俄轰炸机总和(美国156架+俄罗斯134架)。即便单机性能落后,但“蜂群战术”足以让对手防空系统崩溃。 更绝的是,轰-6的改进始终紧扣亚太战场需求。 南海岛礁密布?挂反舰导弹;美日基地扎堆?配巡航导弹;航母威胁?上高超音速武器。 反观美俄的B-52、图-95,升级虽多却分散于全球任务,反而显得“大而不专”。 尽管传闻中的轰-20隐身轰炸机备受期待,但现实是:轰-6至少还要再战20年。 新一代隐身轰炸机造价高昂(参考B-2的24亿美元),且隐身优势在反隐身雷达面前逐渐削弱。 而轰-6N经过空中加油后,航程超1万公里,配合射程400公里的YJ-12反舰导弹,打击链已覆盖半个地球。 军迷圈流传一个段子:“轰-20的真身,其实是轰-6改到第26个字母时的终极形态。” 虽是玩笑,却道出真相:在导弹为王时代,轰炸机的价值不再是“投弹”,而是“投送导弹”。只要中国继续在导弹技术上“开挂”,六爷的翅膀就能扇动出更多“真理”。 轰-6的故事,是一部中国军工的“穷小子逆袭史”。技术封锁时,它被迫成为“备胎”;导弹崛起后,它却意外成了“王牌”。 这种“以弹补机”的智慧,不仅让老平台焕发新生,更折射出中国军工务实创新的基因——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赛道就自己造赛道。 正如网友所言:“抗议一万次,不如六爷的翅膀扇动一次。”。
美国B-2幽灵轰炸机有多恐怖?这么说吧,任何雷达在B2面前就是摆设,连导弹都锁定
【8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