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7年,一张15岁女孩在海边的照片受到了广泛关注。谁会想到,这个年纪轻轻的

山史里记 2025-04-26 17:33:11

在1967年,一张15岁女孩在海边的照片受到了广泛关注。谁会想到,这个年纪轻轻的少女,未来居然会成为一国的领导人呢?你能猜到她是谁吗?   她是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也是东亚首位民选女性国家元首;她曾以“嫁给国家”的誓言赢得民众狂热支持,最终却因“亲信干政”丑闻沦为阶下囚。   从青瓦台的“第一女儿”到权力巅峰的跌落,朴槿惠的人生如同韩国现代史的缩影,充斥着荣耀与背叛、坚韧与脆弱交织的戏剧张力。   1952年2月,朴槿惠出生在大邱市军官家庭。1961年父亲朴正熙发动政变掌权后,9岁的她搬入青瓦台。   这座象征权力的建筑里没有童话——她的早餐是大麦饭配酱土豆,书包里没有日本进口文具,连校服裙角都要严格对齐。   父亲常叮嘱她:“总统的女儿必须比任何人都低调”。   1970年,18岁的朴槿惠考入西江大学电子工程系。在男生主导的工科学院,她总穿着素色衬衫与深色长裤,被同学称为“移动的图书馆”。   母亲陆英修每周给她寄手写信,内容多是“不可穿短裙”“不可与男生单独出行”等训诫。没人料到,这种刻板教育会在四年后戛然而止。   1974年8月15日,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留学生朴槿惠接到大使馆急电。   在机场报摊上,她瞥见法文报纸头条《韩国第一夫人遇刺》,才知母亲在光复节庆典中被流弹击中。   飞往首尔的航班上,她反复擦拭母亲送的白玉胸针,直到金属别针在掌心压出血痕。   22岁的她被迫成为“代理第一夫人”。   每天清晨五点,她将熨烫好的报纸放在父亲案头;陪同视察时,她学会用三秒调整表情——从见到贫民窟时的震惊,到面对镜头时的得体微笑。   青瓦台工作人员回忆:“她像台精密仪器,连裙摆褶皱都控制在三厘米内。”   这份隐忍在五年后再度经受考验:1979年10月26日,父亲被亲信枪杀。当秘书冲进卧室报丧时,她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三八线有异动吗?”   带着弟妹搬出青瓦台时,朴槿惠的行李只有六个皮箱。   她发现曾经逢迎的官员们在电梯里对她视而不见,父亲旧部送来的6亿韩元“抚慰金”被媒体炒作成贪腐证据。   最艰难时,她靠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平复情绪,在日记本抄写《明心宝鉴》中的“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这段蛰伏期埋下两处伏笔:她与妹妹朴槿令因争夺陆英修纪念财团控制权彻底决裂;弟弟朴志晚六次涉毒被捕,成为政敌攻击她的把柄。   而她自己,则被传与神秘牧师崔太敏有私生子——这个谣言在三十年后与“亲信干政门”产生致命关联19。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成为转折点,45岁的朴槿惠打出“完成父亲未竟事业”的旗号重返政坛。   在首尔街头,她创下每天握2000只手的纪录,缠着绷带的手成为“亲民”标志。   2006年助选时遭遇刀袭,11厘米的伤口距离颈动脉仅5毫米,她却笑着说:“这是选民给我的勋章”。   真正的“神操作”发生在2004年,当大国家党因贿选丑闻支持率跌至3%,她以“清党运动”切割腐败分子,率党创下40场选举全胜纪录。   对手嘲讽她是“靠亡父光环的冰公主”,支持者却将她的冷静视为乱局中的定海神针。   2012年当选总统时,60岁的朴槿惠在就职演说中强调:“我没有家庭,国家就是我的家人。”   民众不知道的是,青瓦台办公室里常年放着崔顺实修改过的演讲稿,三星等财阀的机密文件会先送到崔氏母女手中。   这个从父亲时代就存在的“影子顾问团”,最终在2016年将总统推向深渊。   更具争议的是她对“萨德”系统的执着,2016年7月,面对中俄强烈反对,她在安保会议上拍桌怒斥:“部署计划绝不能延迟!”幕僚后来透露,这个决定夹杂着对美国安保承诺的依赖,以及对朝核威胁的过度恐慌——就像童年时总担心父亲遭暗杀留下的创伤后遗症。   2017年3月10日,宪法法院全票通过弹劾案时,首尔街头同时爆发“挺朴”和“倒朴”集会。   有人焚烧印着她头像的玩偶,也有人高举“嫁给国家的女人不该坐牢”的标语。   当法官宣布罢免决定时,她正盯着办公室墙上的汉字书法:“身与名俱没,江河万古流”——这是朴正熙遇刺前写给女儿的绝笔。   她擅用民众对强人政治的怀念,却低估了网络时代对权力透明的苛求;她深谙中国传统权谋之道,却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老箴言。   当青瓦台的金色凤凰徽章被摘下时,韩国人终于看清,那个永远挺直脊背的“冰公主”,不过是权力游戏中最孤独的囚徒。

0 阅读:38
山史里记

山史里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