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8年,63岁的汤和准备向朱元璋交出兵权,朱元璋大喜,问他要啥赏赐。群臣

鉴史忆往呀 2025-04-26 11:57:34

公元1388年,63岁的汤和准备向朱元璋交出兵权,朱元璋大喜,问他要啥赏赐。群臣听完汤和的话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都嘲笑汤和老不正经,汤和笑而不语。唯有朱元璋心里乐开了花,答应了下来。 洪武十二年,一场席卷朝野的政治风暴正式拉开序幕。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爆发,这位位居宰辅之位的重臣被朱元璋处以极刑。 这场政治清洗波及范围之广令人震惊,前后牵连三万余人,其中不乏开国功臣和元老重臣。案件的性质从谋逆扩展到贪腐、渎职,甚至连一些无辜者也难逃厄运。 胡惟庸案过后,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大明朝廷的氛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表面的平静,生怕一个不慎就成为下一个被清算的对象。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场清洗不过是权力清算的开始。他逐渐对开国功臣产生了深深的戒备,认为这些追随自己打天下的老臣可能会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此时的汤和,作为开国元勋之一,处境愈发微妙。虽然他已位居高位,但并未如李善长、徐达等人被封为丞相。 这一切要追溯到汤和在常州任职,一次醉酒后说出了一番不该说的话。他声称自己就像站在屋脊上,左右摇摆就能决定谁来当皇帝。 这番醉话虽是酒后狂言,却被密探一字不落地报告给了朱元璋。从那时起,朱元璋对这位儿时玩伴、征战搭档的态度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随着时间推移,朝廷中的气氛越发紧张。李善长因为"空印案"被夷三族,徐达虽善终但子孙难保,就连开国功臣叶琛也因为一句"老子打下的江山"而被处死。 在这种风声鹤唳的环境下,汤和身为统兵大将,处境比其他文官更为危险。朱元璋对军权的忌惮远超过对文官的戒备,这一点从他对待各路开国将领的态度就可见一斑。 朱元璋开始琢磨,等太子或皇太孙继位后,这些久经沙场的老臣会不会成为心腹大患。毕竟这些人都是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悍将,太子朱标和皇太孙朱允炆的能力未必能压得住他们。 洪武二十一年,六十三岁的汤和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时机向朱元璋请辞。这一年,朝廷内外的政治氛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规模的清洗运动仍在持续。 从胡惟庸案到空印案,从文臣到武将,倒台的功臣越来越多。在这个节骨眼上,汤和主动提出交出兵权,要求告老还乡。 面对昔日的老臣,朱元璋显得格外慷慨。他问汤和想要什么赏赐,按照惯例,功臣退休时通常会要求一些实际的好处,比如黄金、土地或是子孙的官职。 汤和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他只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一百个美人。这个请求立刻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文武百官都对这个要求感到匪夷所思。 有人嘲笑汤和贪图美色,有人讥讽他不顾体面,更有人暗地里说他老糊涂了。面对众人的议论,汤和只是笑而不语,始终保持着一副醉醺醺的样子。 朱元璋听到这个要求后,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他立即应允了汤和的请求,还额外赏赐了大量财物。 朱元璋不仅给了汤和三百两黄金和两千两白银,还给他的夫人赏赐了同样数量的金银。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下令在汤和老家修建府邸,并允许他每年进宫相见。 这份赏赐的分量极重,远超过一般功臣告老还乡时的待遇。朱元璋还特别强调,汤和可以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不必再为朝廷事务操心。 在当时的大明朝廷,能够全身而退的功臣屈指可数。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原因倒在了权力的绞肉机下,即使善终的人,子孙后代也未必能保全。 汤和的这个请求,看似荒唐,实则暗含深意。要美人不要实权,要享乐不要政治,这恰恰是向朱元璋表明自己真的只想安度晚年。 与其他功臣不同,汤和没有为子孙谋求任何官职。在那个时代,不为子孙谋求仕途,反而成了最好的保护。 回到老家后的汤和,过起了与朝堂完全不同的生活。每日饮酒作乐,与乡邻谈天说地,看上去就是一个彻底告别权力的闲散老人。 他刻意远离一切政治话题,即便有人询问朝中大事,他也只是装醉避而不答。这种表现,恰恰印证了他对朱元璋的承诺:只想过醉生梦死的生活。 实际上,汤和深知朱元璋的性格,朝廷中一定安插了不少密探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因此他始终保持着醉醺醺的样子,连处理日常事务都显得糊里糊涂。 这种做法看似有损名节,实则是明智之举。在大明朝政治最动荡的时期,汤和用这种方式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保护了整个家族。

0 阅读:126

猜你喜欢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