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剧照,而是张挹兰烈士牺牲前,敌人为她拍下的最后影像,即将走向绞刑台的她,镇定自若,请大家记住这一天1927年4月28日。 你可能没听过张挹兰这名字,但这位湖南姑娘在当年可是个敢跟旧时代叫板的“狠角色”!她老家在湖南醴陵,祖父是前清的秀才,肚子里有真墨水,不想让学问断了,就在村里办了个小私塾,教附近娃娃识文断字。 张挹兰打小就跟别的姑娘不一样,那会儿女孩子缠足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疼得哭天喊地也得缠,可她偏不!家里人拿着裹脚布过来,她要么躲要么闹,死活不肯让缠,最后家里人实在拗不过这倔丫头,只能作罢——你想想,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敢拒绝缠足,这姑娘的性子得多刚烈! 更让人佩服的是,她还特别想读书。那时候私塾收的全是男娃,女孩子想摸书本比登天还难,可张挹兰不管这些,天天黏着祖父,软磨硬泡要去旁听。 祖父被她缠得没办法,又觉得这孙女眼神里有股韧劲,就破例让她坐在角落里听。她倒也争气,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一学就会,写字还比好多男娃工整,祖父常跟人夸“我这孙女,比小子还强!” 可就算再特立独行,在封建社会的大框框里,张挹兰还是没逃过“到年纪就结婚生子”的老路。家里给她找了个本分人家,丈夫性格温和,对她也不错,没多久就生了个儿子,本以为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谁知道天不遂人愿,孩子没几岁就得了场急病,那会儿医疗条件差,最后没留住。这事儿对张挹兰打击太大了,她躲在屋里哭了好几天,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好在她婆家都是明事理的人,没像别的人家那样怪她“克子”,反而劝她别总闷在家里。后来张挹兰说想去北京读书,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丈夫和公婆居然都支持,还主动帮她凑学费——你说这家人多难得!要是换了别的封建家庭,早说她“不安分”了。 到了北京后,张挹兰考上了北京大学的预科班,第一次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整个人都像开了窍。也就是在这儿,她认识了李大钊先生。 李大钊先生讲课特别有感染力,总能把国家大事、革命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张挹兰每次听课都坐在第一排,记满了好几本笔记。跟着李大钊,她才真正明白“革命”不是书本上的字,是要为穷苦人争权益,是要让国家不再受欺负,这也让她下定了搞革命的决心。 后来国共合作,张挹兰因为能力强、有号召力,被推选为国民党北京市党部的妇女部长,同时还当了李大钊的助手,帮着整理文件、联络同志,忙得脚不沾地。她还经常去工厂里跟女工聊天,教她们读书,告诉她们“女人也能顶半边天”,好多女工都特别信任她。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1927年4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开始疯狂抓捕革命者,到处搜捕李大钊先生。当时有人给张挹兰通风报信,让她赶紧躲起来,可她却说“李先生还在,我不能走,我得跟他一起扛”——你想想,那会儿她明明有机会逃,却偏偏选择留下,这得有多大的勇气! 没过几天,张作霖的兵就闯进了她的住处,把她抓进了监狱。监狱里的酷刑没让她低头,敌人问她革命同志的下落,她要么不说话,要么就痛骂敌人,半点没松口。 最后被判处死刑的时候,她反而特别平静,穿着自己最整齐的衣服,走路腰杆挺得笔直,脸上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那股子坚定刚毅的劲儿,连狱卒都偷偷佩服。 1927年4月28日,张挹兰跟李大钊先生还有其他19位革命者一起,在京师看守所被残害,那会儿她才34岁。 现在回头想,这姑娘这辈子虽然短,却活得比好多人都透彻、都勇敢——从拒绝缠足的湖南丫头,到追求真理的北大学生,再到宁死不屈的革命者,她每一步都走得特别扎实,这种精神放到现在,也照样让人佩服!
1983年,最后一位国民党的军统特务“北京站站长”被捕了,他就是潜伏多年
【4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