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扎根美国100多年,大多数人不仅难以干过犹太人和昂撒人,甚至不如黑人,地位越来越低,更讽刺的是一些在美国出生的华裔,表现得像激进的对华鹰派! 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加州淘金热和修建铁路把大批华工带入美国,辛苦劳作撑起了美国西部的建设,但结果却是迎来了一百多年排斥和歧视。 《排华法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部历史上针对特定族群的法案,让华人在法律层面被边缘化了六十多年,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彻底取消。 这段历史直接导致华人群体在很长时间里缺乏完整的社会资源积累,也缺少政治发声的基础。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犹太群体虽然也受过歧视,但他们很早就进入了金融、法律、传媒等核心领域,逐渐建立了强大的网络和资本。 而盎撒人更不用说,他们原本就是美国社会权力的天然核心。 很多人可能以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华人在美国的平均收入比较高,孩子们成绩好,进名校的比例大,他们应该过得挺好,但如果你深入看,就会发现这只是“冷冰冰的表面数字”,并不代表真正的社会地位。 美国的权力和资源配置,并不是单看谁收入高,而是要看一个群体在决策层到底有多少声音。 华人整体在政治领域的存在感非常弱,美国国会有几位华裔议员确实是事实,但他们在重大政策上,很少能推动对华社群有利的议题。 反而部分华裔政客在对华政策上比谁都要强硬,这种现象在近年来尤其突出。 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一些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会变得如此激进? 实际上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主流话语对华裔有一种“永远的外来者”标签,即使他们已经是公民,甚至祖辈都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近百年,当遇到国际紧张局势时,他们往往第一个被怀疑。 这种压力使得很多年轻华裔为了证明自己是“彻底的美国人”,会选择更加激进的政治立场,刻意拉开与中国的距离。 而且美国政坛本身讲究的是利益交换和政治资本,华裔人数比例虽然不低,但社群力量分散,缺乏有组织的游说能力。 所以一些想要快速上升的年轻华裔政治人物,发现“唱反华牌”最能得到认可,也是一条省力出头的捷径。 反观黑人群体,很多人觉得他们经济上不如华人,但在社会话语权层面,有时反而更有存在感。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让黑人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空间,他们能形成集体运动,敢于街头抗争。 媒体对这些行动往往有极高关注,加上美国政治正确的环境,黑人在社会上获得了某种特殊的保护空间。 华人则大多强调低调、忍让、靠努力打拼出路,很少有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和统一发声,久而久之虽然看似成绩好,但整体的社会影响力被大大削弱。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结构对不同移民群体的分层其实是长期固化的。 犹太人掌握金融和舆论,盎格鲁人掌握政权,黑人掌握政治正确话语,而华人虽然人数众多,但大的议题里缺少凝聚力。 这种局面不可能短期改变,也不是单靠“努力工作”就能跳脱出来的。 华人在美国一百年,从历史上的被排斥,到今天表面光鲜但仍缺乏核心话语权,再到本土出生的华裔为表忠心而激进反华,这一系列现象都是历史积累下来的结果。 在美国,努力工作和成绩优秀很重要,但真正拉开群体差距的,还是长期的政治、经济和舆论资源。
高志凯就是厉害,表示:“无论印度人多富有,在英国人眼里都是二等公民,如果你们把英
【7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