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总参谋长安德烈·格纳托夫少将称,有超过2万朝鲜工人,正在俄罗斯的鞑靼斯坦生产“天竺葵”远程攻击无人机。 乌克兰总参谋长安德烈·格纳托夫少将关于"2万朝鲜工人在俄罗斯鞑靼斯坦生产'天竺葵'无人机"的说法,本质上是俄乌冲突信息战中的一环。 这类指控并非首次出现,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声称"朝鲜提供KN-23导弹击中基辅居民楼",到韩国方面宣称"朝鲜向俄输送600万发炮弹",这些说法共同构成了对俄朝军事合作的密集指控,但均缺乏第三方独立机构的验证。 事实上,根据新华社对"天竺葵"-2无人机的权威报道,该装备实为伊朗"目击者"-136型无人机的俄罗斯本土化生产版本,其三角翼设计、3.5米机长、2000公里作战范围等技术参数,与朝鲜已知的武器装备体系存在显著差异。 从技术可行性来看,"天竺葵"-2无人机看似结构简单,实则需要精密的制造工艺支撑。这款无人机搭载50-90公斤弹头,最大时速180公里,部分型号还配备温压弹头增强杀伤力,其核心部件微型涡喷发动机的制造精度要求极高。 朝鲜虽然具备一定的常规武器生产能力,但联合国安理会朝鲜制裁委员会专家小组的报告显示,其武器出口仍以便携式火箭弹、常规炮弹等技术门槛较低的装备为主,2024年在埃及扣押的朝鲜武器中并未发现无人机相关组件。 反观俄罗斯,已在鞑靼斯坦部署基于卡马-6350军用卡车的无人机发射器,该平台集成装甲舱室和快速装填系统,显示其已建立完整的本土生产链,从逻辑上看并不需要大规模依赖朝鲜工人。 更关键的是,联合国安理会第2371号决议等一系列文件已全面禁止朝鲜出口任何武器及相关技术,俄罗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若确实存在此类合作将严重违反国际法。 尽管专家小组报告指出朝鲜存在"愈加巧妙"的制裁规避手段,包括利用第三方国家中转、通过代理人进行金融交易等,但这些手段主要用于传统弹药运输,难以支撑无人机生产线这种需要大量技术转移和人员培训的复杂合作。 中国外交部在回应类似问题时明确表示"俄朝双边合作情况不了解",同时强调在乌克兰危机和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一贯立场,这实际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相关指控持有的谨慎态度。 深入分析乌方指控的动机,不难发现其双重战略考量。一方面,通过渲染"俄朝军事联盟"的威胁,可以向西方盟友施压,争取更多武器援助和制裁支持。 乌克兰近期多次将战场失利归咎于"俄罗斯获得外部支持",这种叙事策略在2025年4月哈尔科夫无人机袭击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此类指控离间俄朝关系,破坏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外交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信息战手法具有对称性——俄罗斯同样指控乌克兰存在"纳粹化"倾向,双方都在通过塑造外部威胁来凝聚内部共识。 在评估这类战场信息时,需要建立"三重验证"原则:是否有独立媒体的现场调查、是否符合武器装备的技术逻辑、是否得到国际组织的证实。 目前来看,乌方关于朝鲜工人参与无人机生产的说法,既没有路透社、法新社等国际媒体的实地报道,也与俄罗斯已具备的无人机生产能力存在矛盾,更未被联合国相关机构采信。 相反,俄罗斯展示的"天竺葵"无人机生产线视频显示,其操作人员均为俄语母语者,生产环境符合俄罗斯军工企业的标准流程。 当前俄乌冲突已进入僵持阶段,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博弈日趋激烈。对于普通观察者而言,更需要警惕将单一来源的指控直接等同于事实,尤其是涉及主权国家的军事合作这类敏感话题。 正确的做法是依据安理会决议等国际法框架,等待联合国调查机制给出权威结论。正如中国始终强调的,各方应保持克制,避免采取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才是正道。 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任何基于猜测的指控都可能成为激化矛盾的导火索,这既不利于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也会对全球战略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乌克兰通讯社昨晚(10月4日)报道,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发言人妄称,“我们掌握了中国
【46评论】【21点赞】
用户18xxx52
朝军是合法打击目标,打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