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马斯克揭露,加州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每年为每一名无家可归者获取将近100万美元的资金。 洛杉矶市的数据表明,民主党人每年在每名无家可归者身上花费90万美元。 有人借此大发横财,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永远不会被解决——这是一门“生意”。 要理解这场生意的运作逻辑,2016年洛杉矶通过的HHH提案是最好的切入点。 当时选民以压倒性多数同意提高房产税筹集12亿美元,计划建造1万套无家可归者公寓。 然而六年过去,实际建成的单元仅3357个,更惊人的是审计发现在建单元平均成本高达59.6846万美元,部分高端项目甚至超过70万美元,这个价格远超丹佛等同类城市的商品房中位售价。一套面积不足40平米的保障性住房,为何能卖出豪宅价? 答案藏在项目审批和建设的各个环节里。加州严苛的环保法规要求开发商必须采用特殊建材,而这些材料的供应商大多与当地建筑工会存在深度绑定; 项目设计必须包含"文化敏感性咨询",这笔费用通常落入指定的少数族裔机构口袋;甚至连施工期间的"社区沟通会"都要支付给第三方公关公司高额报酬。 洛杉矶审计局2022年的报告显示,HHH项目中直接用于住房建设的资金仅占43%,其余部分都消耗在各类"配套服务"和行政开支上。 非政府组织(NGO)在这场利益分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洛县2023-24财年预算中,有2550万美元专门用于"与当地司法管辖区合作解决营地问题",这些资金大多通过招标方式流向合作NGO。 但诡异的是,中标机构往往是那些成立时间短、资质普通却与 county 官员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组织。 一家名为"希望之家"的NGO在2023年获得了1200万美元合同,负责运营临时住房项目,但其公开财报显示员工工资支出占比高达78%,远超同类公益组织的薪酬水平。 更讽刺的是,该组织运营的住房项目因管理混乱,入住率始终不足50%,却能每年顺利通过绩效评估并获得资金续期。这种"拿钱不办事"的模式在加州并非个例,因为这些NGO本质上是资金流转的"白手套",它们的存在让公共资金合法化地流入利益集团的腰包。 资金的浪费还体现在服务体系的层层转包上。洛县预算中提到的"22130个永久性支持性住房单元",实际上并非由政府直接运营,而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给第三方机构。 这些机构再将具体服务分包给更小的组织,每经过一层转包,服务成本就会增加15%-20%。 以心理健康服务为例,政府给一级机构的拨款标准是每人每月800美元,经过两次转包后,最终提供服务的基层诊所只能拿到350美元,为了盈利只能减少服务频次和质量。 2023年洛杉矶时报的调查发现,全县有超过30%的无家可归者心理健康服务资金,最终流向了与县议员有亲属关系的企业。 这种"官僚-NGO-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闭环:资金越多,中间环节分得的利润就越多,而真正需要帮助的无家可归者却始终处于这个链条的最末端。 民主党主导的政策设计更是为这门生意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州法律规定,无家可归者住房项目可以享受 property tax 减免和 developer fee 豁免,这使得开发商在拿地阶段就能获得巨额利润。 同时,为了"政治正确",项目必须设置一定比例的"优先入住权"给LGBTQ+群体、原住民等特定群体,这导致大量符合条件的无家可归者无法获得住房,而部分机构则利用这种配额制度进行"资格造假",将住房分配给不符合条件的关系户。 更关键的是,加州禁止地方政府清理街头露营地,除非能提供"等量的室内床位",这一政策看似人道,实则为NGO索要更多资金提供了借口——只要街头还有流浪者,就说明需要更多预算来建造床位,而这些床位建成后是否真的被使用,却无人关心。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资金投入不断创纪录的同时,加州的无家可归者人数却在持续增长。2016年HHH提案通过时,洛杉矶无家可归者约2.8万人,到2023年已增至4.2万人,七年增长50%。 Skid Row地区的帐篷营地从2018年的800多个扩张到2023年的2300多个,街头毒品交易和暴力犯罪率飙升。 但这并不影响利益集团的赚钱节奏,反而成为他们要求增加预算的理由。 洛县监事会主席Janice Hahn在2023年预算听证会上说:"我们需要更多资金来应对日益严重的危机",这句话完美诠释了这场生意的核心逻辑——问题永远不能被解决,一旦解决了,资金流就会中断,整个利益链条都会崩塌。 马斯克的说法或许存在数据夸大,但他确实点破了加州无家可归问题的本质。当一项社会问题被转化为持续产生利润的产业时,所有参与者都会不自觉地维护这个系统的存在。
埃隆·马斯克揭露,加州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每年为每一名无家可归者获取将近100万美元
天天纪闻
2025-10-05 10:46:5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