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学者赖岳谦建议,等到两岸统一之后,大陆能不能考虑一下,在航天员培养人员中

不负赋墨尘 2025-10-02 23:43:07

台湾著名学者赖岳谦建议,等到两岸统一之后,大陆能不能考虑一下,在航天员培养人员中,加入台湾地区的宇航员,让台湾地区的青年也能够和澳门、香港一样公平的参与到太空培训选拔中。大家觉得赖岳谦的这个建议怎样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赖岳谦的这个想法很接地气,他没有上来就讲统一大道理,也没有扯那些高大上的政治理论,而是盯住了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东西——航天梦想。   航天事业不仅是科技的象征,更是国家实力的标志。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这些成就摆在那里,任何对科学感兴趣的人都会心生向往。   赖岳谦觉得,台湾的年轻人不比大陆差,科学素养、动手能力、探索精神都有,为什么不让他们也参与进来,一起追逐太空梦想呢?   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台湾青年感受到国家发展,也能拉近两岸的距离,让民族认同感更强。   这个建议的核心逻辑其实很简单:公平竞争。赖岳谦提到,大陆航天员培养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从报名、体能测试、专业技能考核到心理测试,一整套下来,能真正筛选出最合适的人才。   港澳青年已经有先例,香港的王尔琢和澳门的李玟就是通过严格选拔进入航天员队伍的。他们的入选过程公开透明,成绩说话,实力决定一切。   赖岳谦的意思是,台湾青年也应该有这样的机会,统一之后,就是一家人,标准一视同仁,谁本事大谁上。   说到现实可行性,这件事并非空谈。大陆的航天选拔和培训体系已经很成熟,先从载荷专家入手,让台湾青年逐步熟悉流程和训练环境,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载荷专家主要负责实验舱、科研设备、数据监测等工作,不必一开始就承担主飞手的重任,既能锻炼能力,也能确保安全。   同时,整个选拔过程标准化、公开透明,报名没有门槛,考核严格,比拼真正实力,这样既服众,也能激发年轻人的积极性。   从教育和科研角度看,这建议也有实际好处。   台湾高校的物理、天文、工程专业人才很多,如果能够参与大陆航天项目,不仅能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也能带动台湾教育体系升级。实验室设施、课程建设、科研项目都会跟着完善,年轻人就业和职业发展也更宽。   反过来,大陆也能从台湾吸纳新鲜血液,团队中多元背景的人才更有创新潜力。这不仅是科技合作,也是两岸青年交流和融合的一种新模式。   当然,这件事落地也面临挑战。   航天涉及国家安全,台湾青年参与需要严格审核和层层把关;两岸统一本身就是重大政治议题,目前还无法立即实现;社会舆论也不一,有人支持科技合作促进融合,也有人担心背后的政治考量或实际操作难度。   但赖岳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直接触碰政治敏感点,而是通过科技和民生切入,让人们从具体、可操作的项目来看待两岸关系,这比空谈大道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从历史先例看,港澳青年参与大陆航天已经给出了成功案例。   2024年大陆公布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名单,其中港澳青年入选,这不仅证明了公平选拔可行,也展示了科技项目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家国情怀方面的潜力。   台湾青年完全可以借鉴这个模式,从小在科学兴趣和技能培养上打好基础,将来融入大陆航天体系,既锻炼能力,也参与国家发展大业。   赖岳谦的建议还有更深的意义,它不仅是科技合作的提案,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融合策略。通过具体项目拉近两岸距离,比起政治口水,更容易让普通人理解和接受。   科技与民生结合,不光让台湾青年有机会体验太空梦想,也能让两岸年轻人在同一个目标下合作、交流,从心理上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可以想象,如果这建议真正落地,台湾的年轻人参与大陆航天训练,操作机械臂、监测实验数据,甚至进入模拟舱体验微重力环境,那种亲身参与感会让他们对国家发展有更直接的认同。   这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更有效。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持续培养人才、推动两岸交流和科技进步的过程。

0 阅读:353

猜你喜欢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