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百事可乐打出一个口号“喝掉1680万罐可兑换战斗机”,本来就是一个噱头,以为没人去较真,不料,一个大学生真的做到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当时百事可乐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制造轰动效应,推出一个全国性促销活动。 电视广告里,一名青年喝着百事可乐,画面闪过T恤、夹克等物品对应的积分,最后出现一架鹞式战斗机降落在校园的画面,标注着“700万积分可兑换”。 这个价值3000多万美元的军用战机成了广告最大亮点,可谁都觉得这明显是个夸张玩笑,没人会当真。 偏偏华盛顿州立大学商学院学生约翰·伦纳德当真了,他仔细研究活动规则,发现每个积分可以用10美分直接购买,这意味着只需筹集70万美元就能获得价值3000万美元的战斗机。 这个商科学生敏锐察觉到规则漏洞,开始四处寻找投资人。最终他说服企业家托德·霍普金斯等五位投资者,筹足70万美元资金。 1996年3月,约翰按照活动要求向百事公司寄去15个积分标签和一张70万美元支票,正式要求兑换鹞式战斗机。 这一举动让百事公司措手不及,他们完全没料到有人会认真对待这个明显夸张的广告创意。 百事公司紧急召开会议后,拒绝了约翰的兑换请求。他们解释称广告只是幽默表达方式,并非真实承诺,并强调战斗机属于军事装备,不可能转让给平民。 公司甚至还附上几张优惠券试图平息事态,这种处理方式让约翰感到被戏弄。约翰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他聘请律师将百事公司告上法庭。 这场诉讼持续近三年,成为美国广告史上标志性案例。法庭上,双方争论焦点在于广告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要约”。 百事公司辩护称,理性消费者不会相信能用70万美元换得价值3000万美元的战机。而约翰的律师团队坚持认为,广告中明确具体的承诺条件已构成合同要约,百事公司必须履行。 法院最终判决百事公司无需交付战斗机,但需赔偿约翰为购买积分所花费的70万美元。法官在裁决中指出,虽然广告不构成要约,但百事公司在宣传中存在误导性内容,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这件事看似以百事公司法律上的胜利告终,实际上他们付出了更大代价。媒体广泛报道让百事公司陷入公关危机,消费者纷纷谴责企业失信行为,公司销售额一度暴跌。 更严重的是,这个事件彻底暴露了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可能存在的诚信漏洞。 回溯历史会发现,百事公司其实曾与前苏联进行过以货易货交易,用饮料换取过军舰和坦克等军事装备。 这段特殊经历可能让公司觉得将军用设备作为营销噱头并无不妥,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变化,当营销承诺面对认真对待的消费者时,企业必须为自己的宣传负责。 这场风波过后,整个广告行业开始反思自律规范。美国广告代理商协会修订行业准则,要求广告内容必须与实际兑现能力相匹配。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夸张性广告中添加免责声明,避免类似纠纷重演。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也借此推动立法改革,多个州出台法规规定虚假广告最高处罚可达广告投入费用三倍。 从商业发展角度看,这个案例生动展示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如何促使企业不断推出创新营销策略。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持续数十年的竞争,既推动了营销创意发展,也暴露出商业伦理与法律责任之间的边界问题。企业追求创意吸引力的同时,更需要对广告内容负起责任。 约翰·伦纳德虽然没能获得梦想中的战斗机,但他的行动推动了广告行业对诚信责任的反思。 这个普通大学生用创新思维和坚韧毅力,撼动了一个商业巨头的营销策略,促使企业明白营销创意不能凌驾于诚信之上。 如今回看这个案例,我们能看到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律监管与行业自律的重要性。商业创新需要足够空间,但必须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企业要想长久发展,诚信比什么都重要。 承诺了就得算话,要是连基本诚信都没有,就算一时赚了钱,早晚也会被市场淘汰。百事的例子给所有商家敲响了警钟,做营销别只顾吸引眼球乱许诺,守诚信才是能长久的根本。 消费者较真的精神是维护市场公平的重要力量,面对商家的“花花肠子”,消费者敢于“较真面对”才能倒逼商家“真心面对”。 正如法院在相关案件中指出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商家必须遵守诚实守信原则,确保宣传内容真实性。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也是对市场规则的遵守。 信息来源: 法治周末《百事公司广告营销案及其启示》 商媒体《喝可乐换飞机?百事最浮夸的一场营销,真的有人做到了》
🐼有人说这次阅兵中我们的轰炸机轰6N不够惊艳,没有看到我们期待已久的轰20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