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只有一个空降军,是不是少了点?其实,已经不少了,中国的空降兵其实就是第15军,大概有3.5万人,10个旅左右。可实际上是支能打关键仗的“精锐拳头”,比过去那种单纯堆人数的部队管用多了。 其实,觉得中国空降兵只有一个第 15 军太少,纯粹是没搞懂现代战争的门道。现在打仗早不是堆人头的年代了,这 3.5 万人的部队,论战斗力比过去十几万人的杂牌军都顶用,说是解放军手里的 “战略尖刀” 一点不夸张。 第 15 军可不是随便凑出来的部队,前身是二野的 9 纵,后来改成第 15 军,上甘岭战役就是这支部队打出来的威名 —— 一个军里出了 13000 多名战斗英雄,“上甘岭特功八连”、黄继光、邱少云这些名字全是从这儿来的。 1961 年空军要建空降兵,刘亚楼司令员直接挑了这支部队改建,就因为 “太能打仗”。从那会儿起,第 15 军就成了中国唯一的空降军,番号都没改,这份传承本身就透着股狠劲。 可能有人会说,就一个军撑得起战略任务吗?看看它的编制和装备就明白了,现在的第 15 军早不是当年 “一人一伞一杆枪” 的样子了,改成了 10 个旅的编成,形成了空降突击、空中突击、特种作战、支援保障全套体系。 前些年阅兵亮相的新型履带式空降战车,那可是量身定做的家伙,机动快、防护强,还能空地火力配合,18 台战车就能组成一个突击方队,落地就能跟敌人的装甲部队掰手腕。 以前空降兵落地后只能靠轻武器,现在连火炮、装甲车都能跟着跳伞,这战斗力可不是简单加人数能比的。 更关键的是这支部队的定位 —— 军委直属的战略预备队。啥意思?就是哪儿有要紧事,哪儿就有他们。2015 年军改的时候,好多部队都在精简,第 15 军反而升级了,就因为它能 “远程快速投射”,这可是现代战争的核心能力。 想想看,不管是边境冲突、应急救援,还是海外利益维护,只要需要快速部署,运输机群一飞,几个小时内就能把成建制的部队投送到千里之外。这种反应速度,比再多的普通部队都管用。 拿装备更新来说,这些年第 15 军的变化肉眼可见。从最早的木柄手榴弹、老式步枪,到现在的智能化空降战车、单兵信息化装备,连伞都换了好几代 —— 以前跳伞全靠经验,现在有导航、有供氧,能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精准着陆。 有个叫刘玮的教员,从普通战士做到专职教员,亲历了 5 次阅兵,他说现在的战车比以前火力猛了好几倍,信息化程度更是天差地别,这就是 “提质不提量” 的最好证明。 而且这支部队的训练狠得吓人,不是光练跳伞就行,还要练步兵战术、装甲驾驶、特种侦察,甚至连水上作战都得会,号称 “空中雄鹰、地面猛虎、水上蛟龙”。 去年有报道说,他们搞跨区演习,从北方草原直接空降到南方海岛,落地就组织攻防演练,全程不带歇的。这种全域作战能力,可不是随便凑几支部队就能比的。 习主席这两年还专门视察过空降兵军,强调要 “全面提高空降作战能力”,这地位可见一斑。 对比下其他国家的空降部队就更清楚了,俄罗斯空降兵规模不小,但装备更新慢,好多还是苏联时期的老家伙;美国空降师虽然强,但全球布防太分散,真要集中力量反而费劲。 咱们的第 15 军是攥成一个拳头的,3.5 万人全是精锐,装备统一、训练统一,一旦有事能集中发力。就像打架,与其用十根手指乱戳,不如握紧拳头一拳打在要害上,第 15 军就是这记 “重拳”。 还有人忘了,空降兵不是孤立作战的,现在的第 15 军背后,是运 - 20、运 - 9 组成的运输机群,是歼 - 20、歼 - 16 提供的空中掩护,是火箭军的远程火力支援。这是一整套联合作战体系,单看空降军的人数没意思,得看它在整个体系里的作用。 比如要夺控一个机场,运输机把空降兵投下去,战车随后跟进,战斗机在空中掩护,导弹部队压制敌方火力,这套组合拳打出来,比再多的空降部队都管用。 这些年第 15 军也没少露脸:抗震救灾时第一个空降到灾区,抗疫的时候千里驰援,国际演习中跟外军同台竞技也不落下风。 上次阅兵,“模范空降兵连” 的战旗就插在最前面的战车上,那旗子上可不是绣着好看的,是一代代人用命拼出来的。现在这支部队,既有黄继光当年的拼劲,又有现代化的装备和战术,3.5 万人的规模刚刚好 —— 人多了反而会拖累投送速度和反应效率,现在这样的 “精锐拳头”,才是最符合中国战略需求的。 所以说,别再纠结 “只有一个空降军” 了。这支部队走的是 “少而精、精而强” 的路子,每一个旅都是能打硬仗的尖刀,每一名士兵都是多面手。 现代战争拼的是质量不是数量,有这么一支随时能神兵天降的战略力量,比再多的普通部队都顶用。
有人说,中国只有一个空降军,是不是少了点?其实,已经不少了,中国的空降兵其实就是
凌余阵兮
2025-09-28 10:16:21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