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9月23日报道:“美国国会访华代表团团长星期二(9月23日)警告称,随着国防技术的飞速发展,美中两国军队之间可能存在‘误判风险’。” 这不是美方第一次表达这类担忧。但选在这个时间点抛出,显然不是随口一提。团长没说具体是什么技术,但谁都明白。人工智能指挥系统、无人作战装备、高超音速导弹,乃至太空和电子战能力,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化。技术跑得太快,规则却没跟上趟。 你想想,以前两国军机军舰在海上空中相遇,大家还能打个信号、通个话。现在换成无人侦察机或自主潜航器,擦肩而过的时候连个眼神都对不上。机器可不讲人情世故,它的逻辑是算法和指令。一旦传感系统出错、通信被干扰,或者单纯因为数据解读差异,就可能在几秒内触发连锁反应。 更现实的是,中美现在都在推进AI辅助决策。机器学习的判断有时候连设计者都未必能完全预测。如果两边的系统在紧张情境下各自生成建议,而人类操作员没有足够时间复核,误判就不再是理论风险,而变成现实危机。 美国人真正担心的,是这种“技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国防技术这几年确实突飞猛进。比如无侦-7、歼-20,还有电磁弹射航母,都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高端装备自主研发阶段。美方虽然仍保持领先,但优势正在缩小。差距越小,猜疑就越深。 美国人习惯用技术代差维持安全感。现在这个缓冲垫变薄了,他们的焦虑感自然上升。就好比公路上两辆车,如果车速差不多、车道又窄,任何小幅变道都可能被对方视为挑衅。实际上大家只是想正常开自己的路。 另一方面,两军沟通机制还没完全适应新技术场景。现有的海空相遇安全准则还是十年前订的。那时候没人讨论过自主舰机识别规则,也没预设过人工智能在冲突降级中该扮演什么角色。协议滞后于科技,空白地带全靠临场判断。这是非常危险的赌局。 再加上舆论和国内政治的压力,事态更容易升温。美国军方经常需要对外展示强硬,中国同样也要维护主权尊严。一旦出现技术性误判,双方国内都可能涌现“不能怂”的声浪,从而把事件推向谁都不愿见到的方向。 其实中方也多次表态支持稳定沟通。咱们常说“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但美国人似乎总难以摆脱零和思维的束缚。他们的担忧,某种程度上也是自身战略焦虑的投射。 技术本身不是问题,怎么管理技术才是关键。如果两国能坐下来,把无人装备数据链互通、AI行为预警、紧急事态脱钩机制等技术细节塞进谈判框架,才能真正降低风险。但现在美方一边喊“误判”,一边又搞技术封锁、制裁中国企业,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说白了,科技只会越来越快。两国军队的未来互动,必须建立更精细的规则。不光要避免误判,还要避免因误判而升级。这需要双方都保持克制,并且愿意把技术透明度和信任建设摆在台面上。 否则,团长所说的“误判风险”,恐怕不再只是一个提醒,而会变成一步步逼近的现实。 官方信源:中国国防部多次表示,中方始终致力于与美国建立健全的军事沟通机制,以预防和管控风险。2023年发布的《中美军事对话共识清单》中也明确提到“加强技术安全与危机通报机制”。
外媒9月23日报道:“美国国会访华代表团团长星期二(9月23日)警告称,随着国防
史鉴奇谈
2025-09-26 09:00:08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