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彭老总问姚喆:“除了打仗,你还能干啥?”姚喆毫不犹豫答:“什么也干不了!”彭老总笑着拍肩:“我就中意你这一点。” 这不是工作对话,更像两个老战友的心照不宣,彼时的姚喆,已经是红三军团的团长,打仗的狠劲出了名,年纪不大,但身上伤疤不少,都是一仗一仗换来的。 他不是那种一看就让人佩服的人,衣服总皱巴巴的,说话也不多,但到了战场上,命令下得准,冲得比谁都猛。 姚喆出身湖南湘乡,和彭老总是老乡,小时候家里穷,13岁就挑水种田,后来参加工农红军,没读过多少书,但练了一身打仗的本事。 他不是靠口才,也不是靠人脉,靠的是一条命、一杆枪和一股子不服输的劲,战士们都说:“老姚凶得很,但跟着他,命保得住。” 1933年这年头,红军日子不好过,蒋介石的“围剿”一波接一波,江西苏区天天都在打仗。 红三军团作为主力部队,打的是硬仗,走的是险路,人手不够,枪也不多,能带兵、能打仗的指挥员,一个能顶十个。 彭老总挑人,不看学历,看能不能冲得出去、带得回来,姚喆就是这样被他看上的,那场谈话其实是有背景的。 前几天军团里开会,有人提议,把一些“只会打仗”的干部送去学习,调到后勤或政治岗位锻炼一下,有人点了姚喆的名字,说他太直,太冲,文化低,应该“转型”。 彭老总没表态,当天晚上就把姚喆叫来了,问了那句:“除了打仗,你还能干啥?” 说到底,他不是审问,是试探,想知道姚喆自己心里有没有别的打算,结果姚喆毫不犹豫,直接说:“除了打仗,我什么也干不了。” 不是自卑,是认清了自己,彭老总听完乐了,他要的就是这种人。 彭老总说过一句话:“会打仗就是干部,红军缺的是肯打、会打、不怕死的人。” 他不是不要全面干部,而是清楚,战场上不能光靠笔杆子,还得靠打得赢的武器和打得赢的人,姚喆这种人,也许不会写报告,不懂上台讲话,但能在敌人重围里杀出血路。 这样的人,不能让他去管仓库,事实也证明,彭老总没看错人。 1934年,红三军团西征时,姚喆带部队硬攻敌军碉堡,腿部中弹,血流不止,他咬着牙不下火线,硬是撑到打完仗才让人抬走。 红军长征路上,他腿伤复发,走路一瘸一拐,却从没掉过队,后来,部队被围困在雪山下,他带人翻过雪岭,抢下制高点,为后队打开通路。 战场上,没有多余时间犹豫,冲锋号一响,谁能往前跑,谁就是主心骨,姚喆的“什么也干不了”,其实是另一种“我此生只干这一件事”。 彭老总听得懂这话的分量,所以他笑了,战争年代,像姚喆这样“只会打仗”的人不少,他们不懂政治术语,不会写公文,甚至连自己的功劳都记不清。 但他们拼命、肯冲、信服命令,他们是把命扔在战场上的人,也是撑起整个红军骨架的人,建国后,姚喆做过副司令,也当过军区顾问,但他最爱讲的,还是那段在山沟里带兵打仗的日子。 他说:“我就是个兵头子,不会别的”,别人听了笑,他却没笑,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发亮。 彭老总晚年听说姚喆还在部队坚持锻炼,说了一句:“那小子,还是老样子。”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将军,也不是每个将军非得能文能武,有的人天生适合冲锋陷阵,枪响了就知道怎么跑,怎么带兵打,怎么从死人堆里爬出来。 姚喆就是这样的人,他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也不装,彭老总那天拍肩说“中意你”,其实就是对一个战士的最高肯定。 主要参考资料:《彭老总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姚喆将军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33年,彭老总问姚喆:“除了打仗,你还能干啥?”姚喆毫不犹豫答:“什么也干不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19 14:43:09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