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名侦察员误入一间破旧牛棚,一名战士刚躺下,突然一阵疼痛,伸手往草堆里一探,碰到的竟是个圆滑冰冷的东西,没想到三人凭借此物立下大功...... 1925年,齐进虎出生于山东威海荣成市,1945年,二十岁的他告别家乡,投身革命洪流,成为一名普通战士。 在军旅生涯中,齐进虎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智慧,5次当选模范,11次立功,成为战友们心中的传奇,然而,这些荣誉背后,是他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1949年初春,中国革命已进入最后决战阶段,百万解放大军气势如虹,挺进长江北岸,准备发起渡江战役,彻底解放全中国。 然而,滔滔长江天险横亘在前,对岸的国民党军队构筑了严密的防线,企图凭借这道天然屏障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 就在这时,齐进虎接到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带领两名战士,前往位于长江中的黑沙洲进行侦察。 黑沙洲,这个位于长江中游的小岛,面积不大,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战略要地,是敌人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不能掌握岛上敌人的炮楼、暗堡和兵力部署情况,大部队渡江将付出惨重代价。 夜幕降临,齐进虎带着精挑细选的两名战友,宋协义和王林芳,悄然登上了一艘小木船,三人都换上了便衣,腰间别着手枪,背包里装着简易望远镜、罗盘和绘图工具。 小船在夜色掩护下悄然驶向黑沙洲,江面上雾气弥漫,只有微弱的月光透过云层,在水面上洒下一片银辉,船桨入水的声音被刻意放轻,生怕惊动了对岸的敌人。 登岛后,三人立即开始行动,齐进虎凭借丰富的侦察经验,带领两名战友如幽灵般在岛上穿行,他们白天隐蔽在芦苇丛中,夜间则悄然出动,一点点摸清敌人的部署。 三天时间里,他们几乎绘制出了黑沙洲上敌人防御工事的完整图谱,按照计划,第三天夜里,他们来到约定接应的江边,等待友军的小船。 突然,江面上枪声大作,照明弹腾空而起,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他们看到接应的小船正在敌人的猛烈射击下慌忙撤离,显然,敌人已经警觉,加强了对江面的巡逻。 齐进虎当机立断,带着两名战友迅速隐入岛上茂密的芦苇丛中,从那一刻起,三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 他们被困在敌占区,没有补给,没有联络工具,四周都是敌人,更糟的是,敌军似乎察觉到了有解放军侦察人员潜入,开始在岛上大肆搜捕。 白天,三人只能趴在没膝深的芦苇荡里一动不动,忍受着蚊虫叮咬和毒蛇出没的威胁,稍有动静,就可能引来敌人的搜查。 夜晚,他们才敢像壁虎一样,贴着地皮活动,寻找食物和继续侦察敌情,但岛上物资极度匮乏,他们只能靠嚼野草根充饥,喝江水解渴。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饥饿和疾病开始侵蚀他们的身体,二十多天过去了,三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极限,他们的衣服破烂不堪,身体瘦得只剩皮包骨,但那份珍贵的情报,却被齐进虎小心翼翼地藏在贴身的油布包里,时刻不离身。 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夜晚,三人实在支撑不住,摸黑进了岛上一个废弃的牛棚想歇歇脚,宋协义虚弱地倒在一堆发霉的稻草上,突然感到背下有个硬物硌得生疼,他下意识地伸手一摸,触到了一个冰凉坚硬的物体。 齐进虎和王林芳连忙过来,借着微弱的月光,发现竟然是一个大木盆,在这个连块木板都珍贵的孤岛上,这个破旧的木盆简直就像是上天的恩赐。 然而,兴奋过后,现实的困难又浮现出来,这木盆年久失修,到处是裂缝,一下水就会漏成筛子。 有总比没有强,三个人决定将这个木盆修补,他们在周围找来各种稻草、破布,将木盆修不好,为了测试,还将其放在水中,三个人挤在小小的木盆里,重心不稳,木盆立刻翻了个底朝天,三人全部落水,幸好水塘不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齐进虎不肯放弃,擦干身上的水,重新爬进木盆,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个夜晚,三人像学游泳的孩子一样,在黑暗中反复练习、摸索。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三人终于掌握了一些诀窍,他们学会了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协调用力,甚至学会了如何在江上改变方向或停留不动。 于是,他们决定趁着一个漆黑的夜晚离开,长江在黑夜里宛如一头喘息的巨兽,而他们的木盆,只是江面上的一片浮萍,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三人就这样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途。 就在快要到达岸边的时候,木盆突然裂开,三个人不敢有一丝犹豫,拼命的往岸上游,上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重要的情报交给上级。 因为这次危险而成功的侦察任务,齐进虎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那个立下奇功的木盆,也被送进了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了一级文物,永远见证着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949年,3名侦察员误入一间破旧牛棚,一名战士刚躺下,突然一阵疼痛,伸手往草堆
月下影婆娑
2025-08-31 12:28:5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