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美国将一只黑猩猩送上了太空,16分钟回到地球以后,发现它身体状态都非常好,还正常进食,结果,没过多久,他就出现了一堆状况,仅活到25岁,就离世...... 哈姆出生在非洲大陆的绿色心脏地带,那里树冠相连,阳光穿过层层叶片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在他的前两年生命里,他本该像所有黑猩猩幼崽一样,依偎在母亲怀中,学习攀爬高大的树木,用灵巧的手指剥开多汁的水果,在族群的嬉戏中逐渐长大。 然而,1959年的一天,猎枪的声响撕裂了丛林的宁静,哈姆的母亲倒在血泊中,而他则被粗暴地塞进了麻布袋。 从猎人手中到珍禽养殖场,再到美国空军的采购名单,哈姆被当作一件"货物",穿越大洋,最终抵达新墨西哥州霍洛曼空军基地的实验室。 在那个美苏争霸的疯狂年代,哈姆不再是一个有情感、有需求的生命,而是一个关乎国家荣誉与军事优势的战略棋子。 在霍洛曼基地的四十多只黑猩猩中,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筛选测试,哈姆脱颖而出,他被选中的原因并不复杂:他不仅身体素质拔群,肌肉协调性极佳,心肺功能出色,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了罕见的情绪稳定性和学习能力。 "在面对新环境和复杂任务时,几乎没有表现出恐惧或焦虑。学习曲线远超预期,记忆力尤为突出,这些在野外本是生存的优势,却成了他被选为"完美实验品"的通行证。 于是,在一个精心设计的模拟太空舱内,哈姆被固定在特制的椅子上,面对着闪烁的灯光和各种按钮。 他天生的好奇心和灵活性被系统性地重新塑造,当红灯亮起时,他需要在五秒内按下特定按钮;当绿灯亮起,则需按下另一个按钮,做对了,就会有奖励,做错了或反应不及时,一阵轻微的电击会穿过他的脚掌。 到1960年底,哈姆已经成了一个"按键高手",他不再是森林中那个自由的灵魂,而是一台被精心调校的生物仪器,随时准备为人类的太空梦想贡献自己的身体。 1961年1月31日,清晨的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气温只有7摄氏度,海风刺骨。 哈姆被装进了一个特制的"生物容器",然后被送入水星-红石2号飞船的头部舱室,他的身上连接着各种传感器,监测着他的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呼吸。 上午11点55分,倒计时结束,火箭点火,巨大的推力将哈姆紧紧压在座椅上,他感受到的不仅是物理上的压力,还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震动和噪音。 然而,经过两年的训练,即使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他的手依然能够按照指令操作控制杆。 但这次飞行很快变成了一场意外频发的风暴,火箭的一个推进器提前关闭,导致飞行轨迹严重偏离,更糟的是,返回舱的减压系统出现故障,舱内压力骤降。 哈姆被暴露在接近真空的环境中,他的体液开始沸腾,血管膨胀,与此同时,飞船的姿态控制系统也失灵了,导致返回过程中剧烈摇晃。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混乱中,那只被训练了无数次的手,依旧完成了按按钮的任务,监控数据显示,哈姆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完成了50次操作,准确率达到了87%。 飞船最终降落在大西洋上,但由于轨道偏离,它比预定着陆点远了130公里,救援队花了近三个小时才找到漂浮在海面上的太空舱。 当舱门终于被打开时,救援人员惊讶地发现,哈姆看起来状态出奇地好,他立刻抓过递来的苹果和橘子,大口咀嚼,仿佛刚刚经历的不是一场生死考验,而只是一次短暂的不适。 这个乐观的初步判断很快被广泛报道,《纽约时报》的头版刊登了哈姆啃苹果的照片,标题是《猩猩宇航员安全返回》,美国公众为这一成就欢呼雀跃,将哈姆视为国家英雄。 几天后,哈姆的看护人员注意到他的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沉稳、配合的哈姆变得焦躁不安,经常无缘无故地尖叫,他开始拒绝进行任何形式的测试,对熟悉的训练设备表现出明显的恐惧。 随着政治宣传价值的消退,哈姆很快被转移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在那里,他被安置在一个相对宽敞的笼子里,远离了实验室的冰冷金属和刺眼灯光,然而,即使环境改善,他的健康状况却在持续恶化。 1980年,哈姆被转移到北卡罗来纳州的灵长类动物中心,希望在更专业的照料下改善他的状况,然而,为时已晚,他的健康持续恶化,器官功能一个接一个地衰竭。 1983年1月19日,哈姆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25岁,对于一个在自然环境中可以活到40-50岁的黑猩猩来说,这无疑是不折不扣的早逝。
1961年,美国将一只黑猩猩送上了太空,16分钟回到地球以后,发现它身体状态都非
月下影婆娑
2025-08-31 12:36:1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