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解释不清了!”近日,江苏苏州,一女子到路边瓜摊上买瓜,称了半个西瓜8.76

月鹿简科 2025-08-25 17:38:19

“彻底解释不清了!”近日,江苏苏州,一女子到路边瓜摊上买瓜,称了半个西瓜8.76元,谁知老板却要收她9块钱,女子当时不乐意了,表示8块多为什么还要反向抹零呢?老板解释这是因为西瓜切了一半就不好卖了,然而女子并不接受并表示不买了!网友:这还真不是2毛钱的事。

信息来源:《8.76元凭啥收9元! 女子买瓜质疑老板“反向抹零”,老板:只买一半影响销售》中安在线

日常买卖里,零头小数目常常引出不少困扰。顾客和商家之间,总在几毛钱上较劲。近期,江苏苏州一起西瓜买卖,引发了公众关注。

这桩西瓜交易,不止于几毛钱的争执。它暴露出市场定价机制的模糊区域,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正在觉醒。大家期待着一套清晰无误的准则。

这件事同时也在拷问商业诚信和公平原则。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日常交易的细微之处,思考其中的公平与信任。

一场简单的西瓜交易,因为几毛钱的差价,迅速变成顾客和商贩之间的直接冲突。这清晰地反映出,消费者对于价格是否公开透明这件事,有着极为敏锐的感知。

事件开始于苏州一个瓜摊。一位女顾客想买半个西瓜,瓜摊老板起初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切开了西瓜。

西瓜置于秤上称量之后,经计算,需付金额为八元七角六分。可瓜摊老板直接报出了9元的售价,顾客当场表达不解和不悦。

顾客提出疑问,为何不是抹去零头,反而加价?她认为即使凑整,也该抹到8元,而不是往上加钱。

面对顾客的质疑,瓜摊老板曾让步,将价格改成了8.8元。他想以此促成交易,但顾客并未接受。

顾客坚持己见,不接受9元或8.8元的价格。她最终决定不买西瓜了。双方为此陷入了僵持,争执激烈。

这起纠纷的深层原因,在于瓜摊老板以“影响二次销售”为由的成本考量,与消费者对“按实结算”的期待存在认知鸿沟。

瓜摊老板试图解释,西瓜一旦切开,后续销售会受影响。他还表示自己有运营成本,不愿承担这笔微小的“损失”。

老板甚至直接提出,如果按照8元结算,他会“损失”7毛钱。再者,他还给出了一个说法,就是想把数字凑成个整儿。

顾客反驳说,商家不应将自身的经营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她坚持认为,精确计算或合理向下抹零才是交易原则。

顾客说得很清楚,要是按 9 块钱来付,那她就得多掏 3 毛出来。在她看来,那些额外产生的开销,本就不该落到消费者头上。

更重要的是,瓜摊老板在交易前并未明确告知这种加价规则。这使得他以“影响销售”为由的解释,听起来像是临时的借口。

这种临时借口进一步加剧了顾客的疑虑。她认为,商家若不愿卖半个西瓜,大可直接拒绝,而不是事后加价。

商家未经协商就擅自加价的“反向抹零”行为,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存在合规性风险。这事儿直接戳中了明码标价的底线,也动摇了消费者本该享有的知情根基。

商家结账时,并不会把价款里的零碎部分舍掉,反而会往高了凑成整数,这就是所谓的 “反向抹零”。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可能构成违规。

根据《价格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商家必须“明码标价、按实结算”。这是市场交易过程中必须达到的基本准则。

未经消费者同意的单方面加价行为,被视为变相多收费。此类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在法律层面是得不到认可的。

因此,无论涉及的金额大小,瓜摊老板这种未按实价结算并单方面加价的行为,在法律层面上被认定为不合法。

0 阅读:69
月鹿简科

月鹿简科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