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中国稀土,给中国列出三大罪状,德媒:中国勒索全世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稀土产业上确实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无论是智能手机、汽车新能源电池,还是军工和高端工业装备,稀土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事实是,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最粗放的阶段。 过去,确实存在过一些“黑矿山”、“污染严重”的现象,但近十年来,中国在稀土开采、加工和环保技术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大量投入环保设备、闭环循环技术的应用,使得稀土开采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把中国描绘成“牺牲环境换经济”,其实已经很难成立。 再说第二条罪状“不让别人开采”。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逻辑漏洞。 全球范围内,稀土资源分布并不均匀。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都有自己的稀土矿床,但开采并不是简单的问题。 成本高、提炼难度大、环境监管严格,这些才是制约因素。 举例来说,美国虽然有丰富的稀土储量,但本土开采和提炼技术曾长期停滞,成本远高于进口中国稀土。 这一点,德国媒体却没有提到。西方国家不挖,不是因为中国不让,而是“自己挖不起、提炼难度大”。 第三条罪状是“利用稀土威胁全球”,更像是一种误读和情绪化解读。 中国确实对稀土出口有管理措施,但这和“勒索全球”差别很大。出口管理是各国常规做法,目的在于保护资源安全、优化产业布局,而不是要逼着别人就范。事 实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态度是合作为主,而非对抗为主。 如果说稀土能让某个国家在全球占据主动权,那也不是单纯的资源多少,而是如何使用、如何布局供应链。 真正掌握主动权的,不是手握稀土矿,而是懂得合作、懂得技术积累、懂得产业整合的国家。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不仅建立了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还在新材料、环保技术、回收利用上不断突破,这才是让外界紧张的真正原因。 有趣的是,这种“稀土勒索论”背后,也折射出一些西方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焦虑。 过去几十年,全球高科技产业链高度依赖中国供应,这并非偶然,而是效率和技术积累的结果。 当突然意识到核心资源有集中风险时,急切感到“被勒索”的焦虑,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问题是,把这种担忧直接翻译成“中国在威胁全世界”,就带有明显的偏见。 从长远来看,资源掌控和市场话语权永远是一体两面。与其一味指责他国,不如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产业能力、技术水平和供应链韧性。 稀土只是一个例子,无论是新能源材料、半导体、还是新能源电池,全球产业都不是零和博弈。 合作、创新、产业布局,才是长久之计。 最后,我想说一句话:稀土是战略资源,但绝不是政治威胁的工具。中国在稀土上的优势,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发展的结果,不是靠“勒索”得来的。 西方国家如果想摆脱依赖,也需要脚踏实地地发展自己的技术和产业,而不是靠舆论炒作“被勒索”。 所以,当你看到“勒索全球”这样的标题时,记得多看一眼背后的事实:中国在稀土上的主动权,并不是用来吓唬谁,而是靠自己的实力和智慧赢得的。
得不到中国稀土,给中国列出三大罪状,德媒:中国勒索全世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
恒南情情
2025-08-25 11:20:3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