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心里,高岗一度曾有无可替代的位置。还在陕甘宁时,八路军留守兵团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毛主席便说:“部队驻在边区,就要和高岗搞好关系,你要知道,中央的东西,高岗不点头,在边区也行不通。” 这句话道出了高岗在延安时期的特殊地位。一个从陕北黄土地走出的农家子弟,何以能让毛主席如此信任?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再到"五马进京"的领头人,高岗的人生轨迹堪称传奇。可惜的是,这颗政治明星最终坠落了。 高岗1905年出生于陕西省横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被派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1933年8月,中共陕甘边特委决定成立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王泰吉任总指挥,高岗任政治委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高岗和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在陕甘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提供了落脚点。 1935年下旬,中央派驻西北代表团在陕北进行错误的肃反斗争,将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人逮捕扣押。在此关键时刻,正在长征途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当即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从而使刘志丹、高岗等人得救。这次生死考验,让高岗对毛主席心存感激,也奠定了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 在创建陕北和陕甘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谢子长、刘志丹先后谢世之后,鉴于高岗在西北的历史地位,自然在党内成为西北根据地的代表人物,并受到毛泽东的器重。历史的机缘造就了高岗。当其他创建者相继离世,他顺理成章地成为西北根据地的代言人。 毛主席对高岗的信任是显而易见的。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党中央委任高岗为书记。当时,中共中央设有4个中央局,即: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华中局(书记刘少奇)、西北局。高岗在党内的地位可见一斑。作为四大中央局之一的书记,高岗已经跻身党的高层。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时说:"我到陕北已经五六年了,可是对于陕北情况的了解,对于和陕北人民的联系,和高岗同志比较起来就差得多。"毛主席这番话既是对高岗工作的肯定,也体现了他对本地干部的重视。 毛泽东实行"照顾山头"政策,他说:"这个边区是高岗同志他们一手搞起来的,因为我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所以陕北人就讲闲话。"在处理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关系问题上,毛主席总是维护高岗的威信。每当边区内部出现矛盾时,毛主席都站在高岗一边,要求其他干部尊重高岗的领导地位。 建国后,高岗的政治生涯达到新的高峰。从1952年8月到1953年初,高岗先后奉调进京担任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职务。高岗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与政务院平行,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有"经济内阁"之称。一时有"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之美谈。 当时在中央领导工作的中南海1号楼,高岗的办公室在一层,毛泽东办公室的对面,而中央小会的会议室也在高岗办公室的斜对面,高岗与毛泽东见面很方便,私下交谈的机会较多。这种地理位置的安排本身就说明了高岗的重要地位。 可是,权力让高岗迷失了方向。毛泽东在1953年初期与高岗的几次私下谈话中表示了对刘少奇、周恩来在经济建设和发展农业合作社方面的不满。不管毛泽东的意图是什么,高岗把这看成是一种信任他的信号和反对刘和周的机会。高岗错误地理解了毛主席的用意,开始进行一系列非组织活动。 1953年12月24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不点名批评高岗:"北京有两个司令部,一个是以我为首的司令部,就是刮阳风,烧阳火;一个是以别人为司令的司令部,就是刮阴风,烧阴火,一股地下水。究竟是政出一门,还是政出多门?"毛主席的这番话,彻底断绝了高岗的政治前程。 1954年2月,七届四中全会召开,高岗受到批判。同年8月17日,高岗在东交民巷住所自杀身亡,年仅49岁。一颗曾经闪耀的政治明星就此坠落。 高岗的悲剧在于,他没有认清自己在毛主席心中的真正位置。毛主席重用他,是因为他代表着西北根据地这个"山头",是为了团结和稳定边区。但高岗却把这种信任当成了可以挑战党内其他领导同志的资本。他忘记了一个基本道理:个人永远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 高岗从革命功臣到党内"野心家",这个转变过程值得深思。权力如何考验人性?组织纪律为何不可违背?在党的历史上,类似的教训还有哪些?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说说你对高岗这个人物的看法。
蒋介石设下圈套,连周总理都中计,只有毛主席保持清醒,成功破解“1936年1月的
【1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