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0岁的汪东兴临终前说出了一个与毛主席有关的秘密,并且含泪说道:“主席,我没有出卖你!”这个秘密是什么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5年,在北京一间病房里,一位百岁老人正走向生命终点,他曾是毛主席身边最亲近的守护者,人称“铁杆卫士”。 当周围的老同志们都沉浸在悲伤中时,病床上的老人却突然挣扎着睁开眼,用尽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说:“主席,我没有出卖你!” 这句没头没尾的话,却像一枚钥匙,解开了人们心中一个悬置已久的疑问,它并非藏着什么惊天秘密,而是在回应三十年前的一桩旧事,也是对他一生坚守的最终交代。 故事要从1985年说起,毛主席已经去世多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汪东兴过着平静的晚年生活。 谁知,有外国记者找上门,开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优厚的价码,想请他“合作”,写一部关于毛主席私人生活的回忆录。 而对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挖出一些所谓的“内幕”,最好是能歪曲、抹黑伟人形象的“独家猛料”。 这种在一些人看来或许是名利双收的机会,在汪东兴眼里却是一种侮辱,他几乎是把人轰了出去,语气不容置疑:“我不写,给多少钱都不写,你立刻给我消失!” 后来,不死心的各路人马又换了花样,甚至提出可以帮他的家人移民海外,享受优渥生活。 可无论对方抛出什么诱饵,汪东兴都像一堵墙,油盐不进,他心里有杆秤,有些东西,是拿钱和护照换不来的。 这份决绝,源于他骨子里的一种信念,而这种信念,早在几十年前就已铸成。 时间来到1916年,汪东兴出生在江西弋阳的贫苦农家,那样的环境让他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不改变,就只能一辈子受穷挨饿。 在15岁那年,他跟着方志敏干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可惜没过几年,他的引路人方志敏就英勇就义了。 战友的牺牲没有让汪东兴退缩,反而让他看清了革命的残酷与必要,也让他的信仰更加坚定,他在战火里摸爬滚打,从基层卫生员干到行政岗,做事踏实、利索、靠得住,这种可贵的品质,上级自然看在眼里。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这份工作,从此定义了他的一生,毛主席对同是江西老表的方志敏评价极高,对汪东兴也多了一份天然的亲近感,甚至公开说:“东兴是我最信任的人”,还曾幽默地把他比作汉初功臣周勃。 这份信任千金之重,汪东兴也确实把主席的安全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但汪东兴的忠诚并非盲从,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经过了反复的考验和磨砺,1947年元旦,贺龙送来些腊肉,汪东兴想着主席辛苦,就安排厨房做了顿好菜。 谁知菜刚上桌,就被毛主席看出了“超标”,主席语重心长地教育他,陕北老百姓连小米都快吃不上了,我们吃这些肉,心里能安吗? 可汪东兴二话不说,站在窑洞里挨批,心里也想通了,他敬佩的,正是主席这种心怀天下的格局。 而真正检验他能力的,是1949年毛主席首次出访苏联,新中国刚成立,内忧外患,敌特活动猖獗。 从北京到莫斯科,六千多公里的漫长铁路线,每一根枕木下都可能藏着风险,汪东兴作为安保总负责人,压力可想而知,他几乎不眠不休,把地图研究了一遍又一遍,沿途所有桥梁、隧道、涵洞都安排了周密布防,甚至对专列的车次和人员都反复推敲。 在汪东兴的严密组织下,这趟惊心动魄的跨国之旅最终有惊无险,圆满完成,这次任务,不仅奠定了他顶级安保专家的地位,也让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再无保留。 此后三十年,无论是主席考察黄河,还是畅游长江,安全重担始终都在汪东兴的肩上。 除了是安全的盾牌,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汪东兴更成了主席身边一种无言的精神支撑,他或许无法在政治决策上出谋划策,但他能倾听,能陪伴,能在一个伟人最疲惫、最忧虑的时候,提供一份最纯粹的信任和守护。 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汪东兴的世界仿佛塌了一半,他送走了自己最敬重的人,也告别了为之奋斗半生的岗位。 而退休后的汪东兴深居简出,从不拿过往的经历炫耀,家里只挂着毛主席手书的《送别》和《沁园春·雪》。 并且每年主席的诞辰和忌日,他都有着雷打不动的习惯:诞辰那天,让家人煮一碗长寿面,聊作纪念;忌日,则无论身体如何,都坚持要去毛主席纪念堂看一看。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他临终前的那句“主席,我没有出卖你”,就再清晰不过了。 那不是对某件具体事情的辩解,而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用最朴素的方式,守住了与一个伟人之间的信任之约,也守住了一个革命者应有的气节和尊严。 在那个很多人急于同过去划清界限、甚至不惜改写历史以迎合新风向的年代,汪东兴的选择,无疑是一面镜子,他用沉默和拒绝,捍卫了历史的真实,也为“忠诚”二字写下了最厚重的注脚。 【信源】汪东兴同志逝世 享年100岁——2015-08-21·央视新闻
毛主席去世后,一直不给李讷安排工作,要求其写认错材料,导致李讷生活困难,她一直坚
【10评论】【8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