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连长刘玉明结束了军旅生涯,准备转业离开部队,在路过汽车站的时候,他遇

大胆的走走 2025-07-30 21:16:50

1950年,连长刘玉明结束了军旅生涯,准备转业离开部队,在路过汽车站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穿着破烂的女乞丐,他漠然地走过,没有多加留意,但是,就在他踏上车厢的那一刻,一种莫名的不忍让他回头一望,惊讶地发现那位女乞丐正拼尽全力地追赶着即将开动的汽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里,一块褪了色的红布静静躺在玻璃展柜中,它看上去再普通不过,可背后的故事,却是一部穿越炮火与生死的爱情史诗。 故事要从1944年山东莒南县的一场抗日动员大会说起,当时气氛沉闷,响应参军的人寥寥无几,17岁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心里一急,站起来高喊:“谁第一个报名打鬼子,我就嫁给谁!” 在话音刚落,人群里一个19岁的青年当即冲上台,他就是刘玉明,这句承诺,点燃了他的热血,梁怀玉也没食言,两人很快办了场简单的婚礼,就算结了婚。 不过,两年后,内战爆发,刘玉明要随部队南下,临行前夜,梁怀玉剪下母亲压箱底的红绸嫁衣,一半给了丈夫,一半留给自己。 这块红布,从此就成了刘玉明在战场上的护身符,也是他俩唯一的信物,他小心翼翼地把布缝进军装内衬,无论军装换了多少身,这块布始终贴着胸口。 在战场上,炮火不会为任何人的爱情故事绕道而行,刘玉明凭着一股狠劲,从普通士兵一路打到连长,左肩被弹片划开过,左手也落下了残疾。 可每当撑不下去的时候,他就摸摸胸口那块红布,想想家里的妻子,而另一头的梁怀玉,也用自己的方式在打仗。 当丈夫走后,她一个人撑起整个家,照顾失明的公公、病重的婆婆和年幼的小姑子。 并且为了换粮食,她卖掉了所有嫁妆,还带着村里的妇女没日没夜地赶制了3800双军鞋送到前线,国民党军队打来时,又是她领着全村人,连夜用门板抬着公粮藏进深山。 时间一长,村里再没收到刘玉明的音讯,闲言碎语也多了起来,都说他八成是牺牲了,可梁怀玉不信,她总跟人说:“他没有牺牲,他肯定在干大事!” 但信念归信念,可人到底在哪儿,从1948年起,梁怀玉开始了漫长的寻夫路,她两次跑到政府打听,都杳无音信。 在1949年,听说丈夫的部队可能在徐州,她背上干粮,徒步走了八天八夜赶到徐州,结果还是晚了一步,部队早就开拔了。 到了1950年春天,梁怀玉揣着家里仅有的两块银元,坐马车、靠步行,花了半个多月,再次跋涉近300公里来到徐州,这一次,她下了血本,在《大众日报》上连登了七天寻人启事。 命运的齿轮,终于在1950年7月12日这天,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转动了,那天,刚刚转业的刘玉明正准备在徐州汽车站搭车回山东,他本要去济南市粮食局报到,捧个城里的“铁饭碗”。 谁知一只脚刚踏上车,眼角余光就瞥见一个衣衫褴褛、近乎乞丐的女人,正拼命追着汽车,嘴里还喊着他的名字。 这让刘玉明心里一动,鬼使神差地多看了一眼,就是这一眼,他看见了女人背篓上系着的那块褪了色的红布,他瞬间如遭雷击,那不正是他贴身藏了三年的信物吗? 而眼前这个形容枯槁的女人,竟然就是他日思夜想的妻子,据当时照相馆的师傅回忆,给他们拍合影时,两个人的手抖得厉害,洗出来的照片里,俩人都在流着泪笑。 可铁饭碗,在失而复得的妻子面前,这算什么,刘玉明想都没想,当即放弃了去济南报到的机会,带着梁怀玉,一同回了沂南老家。 回到家乡后,刘玉明在供销社一干就是几十年,梁怀玉则在村妇联继续当主心骨,日子过得不富裕,但踏实,退休后,刘玉明又成了义务宣讲员,给学生和群众讲了800多场战争故事。 如今,那块见证了他们爱情的红布,连同军功章和转业证,都成了沂蒙革命纪念馆里的珍贵文物,他们住了大半辈子的石头老屋,也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说,曾有500多对新婚夫妇特地跑来拜访,就为听听两位老人的故事。 那块红布,早已不只是一件爱情信物,它代表了一种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的信念。 今天,我们聊爱情,聊的更多是条件、是匹配、是得失,可回头看看这块褪了色的红布,它好像在问我们一个问题:一个承诺,到底能扛住多少东西? 【信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梁怀玉

0 阅读:13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