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打了三年多,最近冒出个怪事。中国一枪没开,却成了两边都绕不开的角色,中俄的贸

飞绿说历史 2025-07-29 14:37:34

俄乌打了三年多,最近冒出个怪事。中国一枪没开,却成了两边都绕不开的角色,中俄的贸易总量涨到2400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尽管老美的调查没有中断,但也没抓到咱们家提供军援的证据,反倒是咱们两家的生意做得越来越火。   三年多了,俄乌还在打,战场硝烟没停,倒是经济战场上冒出了个怪现象。本来以为战火烧得越久,经济越糟,可偏偏俄罗斯GDP去年还涨了3.2%,这还是在西方三万多项制裁的夹击下。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中国并没下场参战,却成了这场冲突中绕不开的关键角色。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冲上了2400亿美元的大关,刷新了历史纪录。   这不是简单的买卖多了,而是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从能源、科技、金融一路铺到了粮食、制造和航运,形成了一个几乎自给自足的系统。   美国人盯着这事看了两年,调查一份接一份,结果啥证据也没抓到。军援没影,倒是生意越做越顺。   从能源说起,俄对华油气出口占比涨到了22%。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输气量在2024年提高了15%,几乎每天都在稳定供气。   在全球能源市场风声鹤唳的时候,中国的这条北方能源通道就像一根定海神针。   美国涨关税,中国就加煤炭进口配额,反手就是一套贸易调节拳,打得节奏稳稳当当。   不止是买资源,中国企业也趁着西方企业撤出俄罗斯的窗口期,快速补位。华为、小米这些手机品牌在俄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六成。   比亚迪的电动车在当地市占率冲到了32%,成了街头巷尾最常见的新能源车。   西方车企撤得急,中国品牌顶得快,连售后服务体系都迅速本地化,成了一套打包输出的产业方案。   粮食方面也很有看头。前两年中俄签下了257亿美元的粮食合同,主要是小麦和大豆。   乌克兰出口受阻,中方需求没减,这一来一往,俄罗斯顺利填补了市场空缺。   而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俄农业联合投资体也在加速建设,农田、仓储、运输一条龙规划,目标是打造一个不受地缘限制的稳定供应圈。   钱的问题也解决得漂亮。过去两年,中俄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一路飙升,到现在已经有92%的交易用人民币或卢布完成。   俄罗斯央行年报显示,2024年底全国ATM中已有六成支持人民币取现,而圣彼得堡的商户中,接入微信支付的比例更是超过了八成。   船运也有了新玩法。中远海运开通的北极航线,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路线节省了40%的航程时间。   在红海局势动荡、苏伊士航道不稳的当下,这条极地通道成了中国企业避险的新选择。   2024年通过北极航线结算的订单中,有80%用的是人民币,说明这个新路径不只是地图上的捷径,更是金融系统的实验田。   这些合作不止是双边的事,它还带动了更多国家的参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入“和平之友”小组,推动非军事化的多边合作。   根据《新德里宣言》条款,金砖国家本币结算的比例在2024年提升到了26%,大家都在想办法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   技术合作也在同步推进。中国的华龙一号核反应堆项目落地俄罗斯,相关技术转让协议已完成。   如今中俄正在研究月球导航系统的合作,挑战的是美国主导的GPS体系。频率协调争议不断,但这也说明,中国的标准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与参考。   在制裁这件事上,中国做得也很讲究。2024年出口到俄罗斯的民用芯片设备达到300亿美元,全部通过合法合规的HS编码审核,避免踩线。   而在工业机床领域,中国对俄出口同比增长了47%,这背后是西方设备被替代后留下的市场空缺。欧盟对此提出抗议,但在WTO层面并没有拿出实质证据。   中国的角色,不是站在谁那边,而是站在自己的国家利益上。一边在联合国推动停火提案,一边继续增加能源进口,既不选边站,也不当看客。   兰德公司报告显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供应链韧性指数排名第一,说明咱们抗冲击能力强,能在风暴中稳住阵脚。   信息来源: 《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揭秘“中国制造”横扫俄罗斯市场的背后逻辑》——搜狐新闻

0 阅读:1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