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女儿平阳公主、女婿柴绍。柴绍对公主说:"两个人一起走会引起怀疑,而你一人在长安也不安全,该怎么办?" 柴绍的家族背景,在关陇集团中堪称显赫。其祖父柴烈曾任北周骠骑大将军,父亲柴慎官至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这样的将门世家,让柴绍自幼便接受了系统的武艺训练与军事熏陶。 公主没等他说完,指尖在案几上敲了两下,声音压得极低却透着斩钉截铁:“你走。”柴绍眉头猛地一挑,刚要反驳,就被她按住手腕。“我是李家女儿,隋廷早盯着咱们了,两人同行,不等出长安城就得被拿下。”她抬眼看向窗外,长安城的夜色里藏着无数眼线,“你去太原助父亲起兵,我在长安,未必是待宰的羔羊。” 柴绍懂她的意思。平阳公主自小就不是寻常闺秀,跟着兄弟们在演武场练过骑射,读兵书时能跟父亲辩论战术,连李渊都常说“此女有丈夫气”。可长安毕竟是隋廷的心脏,杨广虽在江都,留守的京兆尹阴世师是出了名的酷吏,对李家人盯得极紧,她一个女子留在这儿,风险太大。“我走了,你……” “放心。”公主打断他,从妆奁里取出一枚刻着“李”字的玉符,“祖母留下的旧部,还有关中那些不满隋廷的豪杰,我认得几个。你到了太原,父亲起兵的消息传来,我自有办法呼应。”她把玉符塞进柴绍怀里,“路上小心,别让人看出破绽。” 柴绍连夜出发时,公主站在门后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转身就换上了粗布男装。她没回内院,反而去了长安城西的一家铁匠铺——铺主是当年北周将领的后代,跟李家是旧识。“隋廷要对李家动手了。”她开门见山,把玉符拍在铁砧上,“我要兵器,要人手,你敢不敢跟我干?”铺主盯着玉符看了半晌,抡起铁锤砸在烧红的铁块上,火星溅了满脸:“早就受够了隋军的盘剥,李家姑娘一句话,这铺子我不要了!” 接下来的日子,平阳公主像换了个人。她散尽嫁妆,招募流民,又派人联络南山的绿林好汉——那些人本是农户,被隋廷的苛税逼得落草,听说要反隋,纷纷响应。有个叫马三宝的胡人,原本是长安城里的商贩,被隋军抢了货物,公主找到他时,他正憋着一肚子火,当即表示“愿带三百弟兄听候调遣”。 短短三个月,平阳公主就在关中拉起了一支七万人的队伍,号称“娘子军”。她治军极严,下令“敢抢百姓一粒米者斩”,有个老兵痞抢了农户的鸡,她当场按军法处置,全军震动。百姓们说“李姑娘的队伍比隋军强百倍”,纷纷送粮送衣,连妇女都来帮忙缝补军装。 柴绍在太原接到消息时,正跟着李渊攻打霍邑。他拿着信使送来的信,手都在抖——信上写着“娘子军已攻克盩厔、武功,扼守潼关要道,静待大军入关”。李渊在旁看完,拍着他的肩膀大笑:“我这女儿,比你这女婿还勇猛!” 谁能想到,当初柴绍担忧的“不安全”,反倒成了李渊起兵最关键的助力?平阳公主留在长安,不仅没被隋军困住,反而像一把尖刀,插进了隋廷的腹地。她用胆识和魄力证明,乱世里的女子,未必只能待在深闺,一样能在战场上撑起半边天。 后来唐军入关,平阳公主带着娘子军与柴绍会师,两人并辔而行,看着城头插上的唐军旗帜,柴绍忽然想起那个夜晚的对话。“当时我总怕你应付不来。”他低声说。公主勒住马,回头看他,眼里的光比旗帜还亮:“你忘了?我是李渊的女儿,骨子里就没怕过事。” 正是这份“没怕过事”的血性,让平阳公主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以军功载入史册的女性。她没有因为身份受限,没有因为险境退缩,用自己的方式,在隋末的乱局里写下了属于女性的传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女儿平阳公主、女婿柴绍。柴绍对公主说:
佳佳怡
2025-07-29 11:34:30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