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腊月,一地主带300多个鬼子进山找抗联。鬼子怕迷路,边做记号边走。地主

品古观今吖 2025-07-29 11:19:53

1937年腊月,一地主带300多个鬼子进山找抗联。鬼子怕迷路,边做记号边走。地主见状挠了挠头,声称自己认识路,结果没多久他就溜了,只剩下这些鬼子们在深山里活活饿死。

黄有这人,1899年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家里不算富裕,小时候跟着爹妈种地,风吹日晒,练出一身硬朗劲儿。二十来岁,赶上奉系军阀张作霖鼓励开荒,他带着几房亲戚和村里人,背着铺盖卷,扛着锄头,跑到汤原县开垦荒地。几年下来,他硬生生把四千多亩荒山变成良田,建了个“黄有屯”。这地方在当地有点名气,田里庄稼长得齐整,村里炊烟袅袅,日子过得还算红火。黄有不是那种黑心肝的地主,佃农租子收得轻,逢年过节还给穷人家送点粮食,谁家有个头疼脑热,他也掏钱帮忙买药。

村里人背地里都说他是个厚道人,管他叫“大善人”。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占了东北,烧杀抢掠,搞得民不聊生。黄有看着乡亲们受欺负,气得牙痒痒,暗地里加入红枪会,掏腰包买粮食、布匹,支持抗日武装。可红枪会散兵游勇,成不了大事,他支援了不少钱,效果却不咋样。

到了1934年,共产党人夏云杰到汤原县搞游击队,开群众会号召大家支援抗联。黄有去了会场,觉得这帮人真刀真枪干得靠谱,当场拍板捐了五匹马、一百担粮食换的钱,还有十支护院用的步枪。东西交到夏云杰手里,他啥也没多说,只说抗日得靠大家伙儿。1936年,他干脆撂下家业,背着包袱加入抗联,当了游击队员,专门管后勤,筹粮食、建密营,忙得脚不沾地。

1937年腊月,七七事变的消息传到东北,抗联的同志们憋着一股劲儿,想打几场硬仗给华北同胞鼓鼓劲。黄有被派到附近村子筹粮食,顺便发动群众。可没想到,村里早被日军安插了眼线,他刚开始干活,就被密探带着鬼子堵了个正着。日军把他揪到村口,拳头巴掌招呼上去,非逼他说出抗联密营在哪儿。黄有知道,密营里粮食紧缺,同志们正饿着肚子等着他回去,要是让鬼子摸到地方,抗联就危险了。他眼珠一转,装出一副怕死的怂样,拍着胸脯说愿意带路。

日军信了他的话,凑了三百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跟着他往小兴安岭里钻。鬼子怕迷路,一路在树上刻记号,黄有瞅着这些记号,挠挠头,嘴里嘟囔着“没事,我认识路”,其实心里早有盘算。他压根没打算带鬼子去真密营,而是直奔一座废弃的营地。那地方地形复杂,周围全是密林,冬天雪大路滑,最适合拖垮敌人。走了四五天,雪下得更大,鬼子冻得直哆嗦,队伍拉得老长,骂骂咧咧。黄有带着他们到了废弃营地,鬼子一窝蜂冲进去搜,啥也没找着,气得拿刺刀顶着他胸口。

黄有装得更慌了,结结巴巴说抗联肯定跑了,往西还有个密营。鬼子没办法,只能再信他一次。当晚,鬼子挤在破屋子里烤火,哨兵松松垮垮。黄有瞅准空子,悄悄溜进密林,朝真密营方向跑。他跑了三十多里,冻得手脚发麻,最后撑不住倒在雪里。幸好被抗联巡逻的同志发现,背回了密营。他醒过来,顾不上冻伤的剧痛,抖着手画了张日军位置的图,交给抗联六军参谋长冯治纲,催着赶紧去打。冯治纲带着四十多人连夜突袭,干掉了四五十个鬼子,剩下的全跑进深山,迷路后冻死在林子里。

密营里,火堆烧得噼啪响,黄有的手脚冻伤开始烂,疼得他满头大汗。同志们找来草药,熬成汤给他敷上,总算止住溃烂,保住一条命。可抗联接到命令,得转移阵地,密营不能久留。黄有伤得太重,走不了路,留下他等于送死。冯治纲不忍心,安排两个战士留下照顾他,其他人跟着队伍走。

没多久,密营粮食吃光,两个战士出去找吃的,再也没回来。黄有拖着残废的身子,爬到屋外,趴在雪地上,脸朝东北方向,慢慢没了气息。1938年春,冯治纲带队回来,只看到黄有冻僵的尸体,眼睛还瞪着远方。战士们检查营地,发现他手里攥着一块布,上面写着“驱逐日寇”。黄有死时才39岁,村里人后来在黄有屯的老槐树下聊起他,都说他是个真汉子,为了抗日把命都搭上了。他的事迹在汤原县传开,成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