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史实中,诸葛亮死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仅五十岁,而司马懿却活得更久,他在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才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如果司马懿再活十一年,活到八十四岁,他也许能亲眼目睹“三马食槽”的形成,而这将意味着三国的局面彻底改变,走向了两晋乱世。随之而来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部的南下侵扰,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如今似乎已经被抹去不提,但它所带来的后果,绝对是令人痛心和愤慨的。
在正式史料中,司马懿的寿命较长显得尤为突出,而在民间故事和评书中,诸葛亮早已预见到司马家族会对中原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他未雨绸缪,精心设计,设法除去这个隐患,并且巧妙地除掉了东吴的大都督周瑜。诸葛亮以计谋消除司马懿、巧杀周瑜的故事,曾经广为传颂,如今这些故事已不常听见了,曾讲述这些故事的说书人已经不在人世,曾听过这些故事的老者也日渐稀少。
诸葛亮“毒死”司马懿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宋元时期的《三国志平话》。故事中描述,司马懿率军探视诸葛亮的营地,感叹他是“天下奇才”,并写下祭文悼念诸葛亮。然而在夜晚,一位神秘人物出现在司马懿面前,递来一封信,信中的内容警告他若执迷不悟,最终将祸及自己的家族。这个故事传遍民间后,逐渐被附上了“武侯遗书杀仲达”的传奇色彩,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
在许多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写成一本书,一本真实的书留给了姜维,另一半却以假名送给了司马懿。诸葛亮在临终前送给司马懿的这本书,每一页上都涂有剧毒,因为诸葛亮了解司马懿的阅读习惯——他每翻一页都会用手指蘸唾液。这封“遗书”成为了致命的信号,司马懿一夜读完后,第二天早晨便发现自己已经中毒身亡。司马懿的死,成为了“武侯遗书杀仲达”这一传说的核心。
这种民间传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故事,甚至有人用同样的手段毒死了他们的敌人。例如,王世贞就模仿了诸葛亮的“毒书”计策,报复严世蕃。王世贞的父亲王忬曾被严家陷害,他恨得入骨,于是用毒书除掉了严世蕃。尽管这一计谋充满智慧,但历史上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司马懿确实是被诸葛亮毒死的,这只是后人赋予的传奇色彩。
从历史学角度来看,诸葛亮以“书”毒死司马懿的说法存在时间不对的疑点。司马懿于诸葛亮去世十七年后才去世,而三国时期纸张并不普及,竹简和木牍才是主流,诸葛亮利用纸质书籍毒死司马懿的可能性较低。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的“巧杀周瑜”故事,虽然没有明确史实依据,但它却出现在多个版本的民间传说中。
在这些故事中,周瑜被描绘为诈死以诱使诸葛亮前来,而在诸葛亮前来吊唁时,周瑜在棺材里发出暗号,东吴的士兵一同发起行动,准备将诸葛亮斩杀。然而在很多版本的戏剧中,周瑜的诈死并没有瞒过诸葛亮,后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与计谋,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在一些评书和戏剧版本中,诸葛亮以“掌心雷”将周瑜直接劈死,而有些版本则认为他是通过堵住周瑜棺材的气孔,导致周瑜窒息死亡。这些戏剧化的描述为故事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虽然它们和史实并不一致,但却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智慧和周瑜智勇的崇拜。
关于诸葛亮“巧杀周瑜”的故事,有时被赋予更加戏剧化的元素。周瑜的棺材上原本有三个气孔,而诸葛亮以泪水和鼻涕封住了这些气孔,致使周瑜在缺氧中死亡。虽然这一版本充满了幽默和讽刺,但它依然揭示了民间故事中诸葛亮过人的机智。
这些民间传说的流传,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戏剧化解读,更是人们对智慧和计谋的赞美,它们展示了人民对英雄人物的期望和想象。诸葛亮的故事,被不断加工演绎,成为了一个个生动的传奇,而在这些传奇中,也传递了人们的智慧和文化。
然而,这些故事也让我们反思历史与传奇的区别。诸葛亮、司马懿和周瑜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仅是权谋和智计的较量,它们也是历史的艺术化再现。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智慧和命运交织的结果,而这种交织,至今依然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为了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