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顶级的军事天才只有一人,他打的仗,即使别人复盘也打不出来,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

风城春史呀 2025-07-27 14:57:46

我军顶级的军事天才只有一人,他打的仗,即使别人复盘也打不出来,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打了无数场战役,开国元帅十人,开国上将,中将更是数不胜数,但是我军最为顶级的军事天才,只有一人,他指挥的仗,就是让别人来当事后诸葛亮,对照着来做复盘,基本上也没有几个人可以打出来,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毛主席。   1935年初,红军长征途中的局势已经异常艰险,湘江一战损失惨重,原本的八万余人锐减至三万人左右,敌军集结重兵,前后超过四十万兵力,从多个方向构筑围追堵截之势,企图将红军彻底围歼,红军处境极为不利,补给紧张,士气低落,形势几近绝境。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重新掌握了红军的领导权,他没有按照原定的北渡长江的计划继续推进,而是审时度势,根据敌军部署的空隙以及地形条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从贵州土城方向首次渡过赤水河,向敌军不设防的地带转移。   这一举动虽然没有与敌军发生直接交战,但打乱了国民党原本紧密的封锁部署,敌军误判红军行动方向,调动兵力前往四川防线,而红军却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迅速脱离了危险地带。   第一次渡赤水之后,毛主席观察敌情变化,抓住敌人调兵方向紊乱的时机,命令部队迅速东进,第二次渡赤水。   这一次的行动出现在敌人尚未完成重新布防之前,红军兵锋直指桐梓、娄山关一带,主动发起战斗,赢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   这是长征以来红军首次取得大规模的战斗成果,击溃了国民党军的一个整编师,缴获了大量物资,极大提振了红军士气,也证明了主动调动与局部突击的效果。   遵义战役之后,毛主席深知敌人即将大规模调集兵力前来合围,红军在短暂休整之后再次调整方向,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这一次的调动带有强烈的迷惑性,造成了敌军以为红军意图向云南方向转移,而此时红军并未按常理推进,而是再次北上,发动了第四次渡赤水。   连续的穿插与转向,使敌军反应迟缓、防线混乱,红军趁机脱离包围圈,快速推进至金沙江南岸。   七天时间内,红军突破数道防线,抢渡金沙江,这一渡江行动十分关键,彻底甩开了国民党军的追兵。   金沙江地势险峻、水流湍急,在缺乏大型船只的情况下,三十多位当地船工连夜操作小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协助红军过江,正是这些群众的帮助,使得红军主力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完成转移。   这一阶段的胜利,不是靠兵力优势赢得的,而是通过判断敌我态势、灵活调动部队、巧妙利用地形完成的。   毛主席的指挥并非盲目求胜,他始终将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放在首位,在四渡赤水的整个过程中,红军与敌军并未发生大规模正面会战,而是通过频繁的迂回、机动作战,将敌军牵制在错误的方向上,使其兵力无法形成有效合围。   敌人试图通过设定固定线路封堵红军,毛主席却通过不断改变路线,使红军始终掌握主动权,这种用兵方式不是简单的战术设计,而是对战争整体结构的重新布局。   毛主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将领,他没有接受过西式军事教育,也不是从正规军校走出来的军官,他指挥作战靠的是深入思考和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   他熟读历史,善于分析局势变化,更关键的是能够将抽象的战略思想具体化为每一次渡河、每一次转向、每一次调动,在危局之中,他不是寻找怎样打赢一场仗,而是在寻找怎样为红军开辟一条延续生存的道路。   事后国内外多所军事学院和研究机构对这场战役进行复盘分析,使用现代军事模拟技术评估红军胜出的可能性,得出的结论是胜率极低。   即使将指挥流程全部展现在现代学员面前,也难以保证在当时那样的资源、兵力和心理压力下做出同样的判断。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毛主席的作战思维不是建立在战术模版之上,而是对敌我心理、战略趋势、地形条件与群众力量的综合把握。   毛主席打的不是一场局部胜仗,而是一场关乎革命命运的战略转折,从此以后,红军步入新的历史阶段,而毛主席所展现出来的指挥艺术,不可复制,不可模仿。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