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蒋介石的“姐姐”被抓,她的处决意见上报至北京,周总理亲自去跟毛主席求情,毛主席思索片刻以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1950年,一则消息震动四方:曾被誉为“游击之母”、“巾帼英雄”,甚至与蒋介石结拜为“异姓姐弟”的传奇女性赵洪文国,被捕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当她的处决意见上报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求情,希望留她一命,然而,毛主席在短暂思索后,给出了一个异常坚决的批示。
一个功勋卓著的抗日英雄,究竟犯下了怎样的滔天大罪,会落得如此下场?
故事得从1881年辽宁岫岩的一个普通家庭说起,赵洪文国的前半生,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一样,过着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
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把这位年过半百的农妇从平静的生活中彻底震醒,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在她胸中燃起了一团火。
而她没有半分犹豫,变卖家产投入抗日,把自己的家变成了抗日志士的秘密据点,为白山黑水间的义勇军提供支持,她的儿子赵侗也投身抗日洪流,母亲则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
然而,这样的行为很快就招来了日本人的报复,赵洪文国被捕入狱,家也被一把火烧光。
在1934年出狱后,她没有退缩,反而带着家人潜入北平,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旗帜下继续奔走。
并且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她更是倾尽所能,筹集军火物资,冒着生命危险送往游击队手中,北平沦陷后,她辗转到了抗战中心武汉,在那里动员了二百多名青年北上,加入了儿子赵侗领导的华北国民抗日军。
而她治军严明,立下“不许扰民,不许私斗”的规矩,让部队颇具声势,一时间,“赵司令”、“女英雄”的名号传遍大江南北。
可是,抗战胜利的曙光,却照向了她人生的岔路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共两党的矛盾日益尖锐,蒋介石看中了赵洪文国在民间的声望,用“冀热辽河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司令”的头衔来拉拢她。
但与此同时,共产党也曾向这位抗日英雄伸出过橄榄枝,希望她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继续出力。
面对两个选择,赵洪文国几乎没有犹豫,她接过了国民党的委任状,彻底站到了昔日盟友的对立面。
有意思的是,她曾两次兴冲冲跑到重庆,希望能参与国家建设,结果都被国民政府晾在一边,吃了闭门羹。
即便如此,为了向蒋介石表忠心,在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关键时期,她竟派人杀害了多名共产党方面的和谈代表,从这一刻起,在新生的人民政权眼中,她的身份已经从抗日英雄,变成了手上沾血的匪首。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国民党兵败如山倒,1949年,赵洪文国也带着她的残部,跟着国民党军队一路南逃到了四川,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前,还专门给她写信,要她“奋起当年精神”,继续与人民为敌。
这封信让已是穷途末路的赵洪文国感激涕零,她竟在重庆自封“总统府留守”,妄图负隅顽抗。
当刘伯承、邓小平率领解放大军兵临城下时,赵洪文国露出了最后的疯狂,她指挥手下洗劫了十几家银行钱庄,在城中烧杀抢掠,给刚刚迎来解放的重庆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在1950年春节,她又策划发动武装暴乱,企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不过,这个阴谋很快被解放军粉碎,赵洪文国本人也被当场活捉。
但考虑到她在抗日时期的功劳,解放军最初对她相当优待,希望通过教育让她认识错误,但赵洪文国根本不领情,起初绝食抗议,后来饿极了才吃饭。
面对我方提供的报纸和毛主席著作,她更是不屑一顾:“我不看这些。”与此同时,那些曾被她残害的百姓家属和深受匪患之苦的民众,纷纷向政府请愿,强烈要求严惩这个女匪首。
正是因为她身份特殊,功过分明,这份处决意见才被层层上报,周恩来总理念及其抗日贡献,一度心软,向毛主席求情,看能否留她一命,给她一个改过的机会。
然而,毛主席的态度却异常坚决,他摇了摇头说:“此人血债累累,不杀不能平民愤。”
在主席看来,无论赵洪文国过去有多大功劳,她后来选择与人民为敌,组织暴乱,残害百姓,罪行已经远远功不抵过,处决她,是为了告慰那些牺牲的烈士,更是为了彰显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法度与威严。
并且在1950年7月4日,经西南军政委员会军法会审判,71岁的赵洪文国在四川什邡县被执行枪决,公审大会上,她一言不发,没有遗言,也没有眼泪。
赵洪文国的一生,因时代洪流而崛起,也因逆时代洪流而走向悲剧,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个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命运。
如果抗战胜利后,她选择的是放下枪杆,回归乡里,或许她的故事,会是另一个结局。
【信源】抗日英雄双枪老太婆沦为土匪,周恩来建议刀下留人,毛泽东:枪决——长安武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