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意外得知,中央军委发给他的金质勋章竟然被儿子偷去换毒品了,面对这种情况,葛振林会如何处理呢? 这并非葛拥宪首次涉毒。早在1993年,他就因吸毒被广州警方抓获,经兄长保释后回到衡阳。葛振林曾严厉训诫儿子“吸毒是自毁”,甚至让他写下悔过书。 但成瘾的生理依赖远超道德约束,葛拥宪很快重蹈覆辙。为筹措毒资,他先是盗取父亲存折、党费,最后将目光投向那枚尘封的勋章——他天真地以为,这不过是“老父亲的纪念品”,却不知其承载着狼牙山悬崖上的血性与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葛振林的反应出乎许多人预料。他没有动用老英雄的影响力私下追查,而是拄着拐杖走进衡阳市公安局,向局长张超维递交一份书面申请:“请依法处理我儿子葛拥宪。他危害社会,不能因我的身份姑息。 ”当民警顾及他的声誉试图调解时,他拍案坚持:“勋章丢了能找,儿子毁了就没了!必须让他接受法律改造!”这种“大义灭亲”的抉择,根植于他贯穿一生的原则:公私分明、法大于情。 当年葛拥宪知青返城时央求父亲帮忙安排工作,葛振林断然拒绝:“别人能干的活,你为什么不能干?”;长子葛长生在部队想调动岗位,他也绝不向组织开口。 这种近乎固执的清廉,曾被儿子们误解为“冷漠”,却成为他面对勋章事件时毫不犹豫选择法律途径的注脚。 公安机关迅速行动,不仅抓获销赃的文物贩子,还顺藤摸瓜捣毁一个贩毒团伙。葛拥宪被判处劳教,强制戒毒。 颇具戏剧性的是,最初他在劳教所痛骂父亲“无情”,却在管教中逐渐清醒,甚至协助警方破获另一起毒品案。当亲情与规则冲突时,葛振林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责任不是包庇,而是以疼痛唤醒迷失者。 纵观葛振林的一生,这种“规则意识”早有端倪。狼牙山跳崖幸存后,他婉拒特殊照顾,继续投身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担任衡阳军分区后勤副部长时,经手物资账目分毫不差;离休后担任200多所中小学辅导员,讲述历史却极少提及个人壮举。 这种将集体荣誉置于个人得失之上的价值观,与当下某些滥用特权、为亲属谋利的现象形成刺眼对比。 2005年葛振林逝世,葬礼上最撕心裂肺的哭声来自葛拥宪。这个曾怨恨父亲的儿子跪在灵前忏悔:“您最疼我,可我只懂索取……”而老人生前最欣慰的,恰是儿子最终理解了“规则”的意义:勋章能被赎回,人生的歧途却需要法律的护栏才能折返。 在衡阳那条旧巷里,邻居们仍记得戴旧军帽的老人拄拐敲过青石板的声音。那“铛铛”的声响,仿佛在叩问每个人:当亲情触碰底线,我们是否有勇气成为那个“递拐杖的人”? 素材来源:红网·红视频 红网官方账号 2024-09-02 20:40
1994年,“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意外得知,中央军委发给他的金质勋章竟然被
沈言论世界
2025-07-24 15:59:1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