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外长:谴责俄罗斯针对平民发动袭击。 以色列的转变绝非偶然。一方面,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消耗巨大,国际影响力明显衰退。尤其近期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倒台后,俄在中东的传统支点崩塌,使其再难对以色列形成实质制衡。 另一方面,俄伊军事合作日益紧密:伊朗向俄提供“沙希德”无人机袭击乌克兰城市,俄则向伊朗出售战机并转让核技术,双方形成针对西方阵营的“技术联盟”。 这种合作直接威胁以色列安全,毕竟伊朗核问题始终是以色列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曾公开为伊朗辩护,称其行动是“行使自卫权”,当俄伊越走越近,以色列自然要重新选边站队。 有意思的是,以色列的转向也折射出小国在强权博弈中的生存智慧。萨尔特别强调以乌存在“特殊纽带”——两国均面临体量悬殊的对手,都需依靠高科技与精准防御维持战略平衡。 这种“小国认同”促使以色列放弃暧昧立场,转而支持同样遭邻国压制的乌克兰。而过去一年双边贸易额激增65%,更为合作提供了经济黏性。 以色列的举动恰是全球权力重构的缩影。俄罗斯近期在乌克兰战场进展乏力,其夏季攻势基本停滞,不得不更多依赖对民用设施的袭击施压。 与此同时,美国加速在欧洲部署B61-12型核弹,英国重启F-35A核打击力量建设,西方对俄战略威慑持续升级。 梅德韦杰夫虽扬言“不排除使用核手段”,但俄常规军力的衰减已让盟友对其保护能力产生怀疑。以色列选择此时与俄切割,明显是预判了力量天平倾斜的方向。 当然,俄以关系不会因一次谴责就彻底崩塌。回溯今年5月,以色列外长阿什肯纳齐曾强硬警告俄方:“我们不怕任何人,若俄挑衅,我们知道怎么应对”。 而俄方则通过向叙利亚提供防空系统、在外交场合抨击以色列为冲突“煽风点火”等方式还击。这种摩擦恰恰说明,双方博弈早已超出乌克兰问题本身,牵涉到中东主导权、核不扩散机制等深层矛盾。 以色列此次转向,本质上是一次基于现实政治的清醒选择。当俄罗斯无法再提供战略牵制伊朗的价值,反而成为伊朗的技术后盾,以色列便转向与处境相似的乌克兰强化合作。 这种动态印证了国际关系中永恒的真理: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而小国通过坚守道义立场、聚合科技优势与国际支持,正展现出超越体量限制的生存韧性。 如今乌克兰用无人机逼降俄军的战例,与以色列打造“铁穹”反导系统的路径,或许将为全球弱势国家提供新的安全范式——毕竟,道义与创新,有时比坦克和核弹更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素材来源:闽南网 闽南网官方账号 2025-07-24 15:15
以色列又要动手,中俄伊连夜开会,打还是不打?中方态度非常明确如果有必要,我们还
【6评论】【17点赞】
我爱美好生活啊
小编生活在上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