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参军仅4个月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一等功,然而战斗英雄于建军却经历2次下

沈言论世界 2025-07-24 12:58:30

16岁参军仅4个月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一等功,然而战斗英雄于建军却经历2次下岗,妻子更是以离婚相逼要他去找组织要工作,可他宁可妻离子散也不肯给组织添麻烦,多年后他的一句话让人泪目。   1979年2月17日,刚刚参军四个月的广西边防部队战士于建军,在隆隆炮声中随部队开赴前线。就在入伍的第一年,他以非凡的勇气在枪林弹雨里立下赫赫战功,被授予一等功。   然而光荣的勋章未能照耀他日后的平凡生活。这位战场上的勇士终究回归人间烟火,默默承受生活的无情翻覆。   他被迫经历了两次下岗,一次主动让出“铁饭碗”岗位;后来再次遭遇企业凋敝裁员,昔日的功臣亦未例外。生存的艰涩如冬雨般一点点淋透他坚实的肩背。   困境之中,妻子心力交瘁,含泪要求他“去找组织”。在平凡人眼里,这般履历配得上一点倾斜关照。当妻子眼见哀求终究无用,竟以离婚相逼。   谁曾想,昔日战场上钢铁意志的军人此刻内心承受着怎样的割裂——一面是生活重担与家庭破裂的刀锋,一面是深入骨髓的原则坚守。   令人心痛又不忍苛责。于建军的回答坦荡无欺:“组织照顾过我了。”当年退伍回县城,国家已为他安置了安稳工作,他对此铭记于心。即便后来命运将他推离职场轨道,他却只愿将那份照料视作过去式。   当生活将他逼迫到墙角,守候在深夜值班室清冷灯光里艰难取暖时,他仍执拗地守护着一个朴素的信念:“那么多人都在排队找工作,我拿了工劳就去插队,那不是抢人家的饭碗么?”   这份令人感慨的清醒与坚守,映照出特殊历史条件下无数退伍军人的集体无意识奉献——那无声的牺牲,构成了我们如今和平年代坚实而不为人见的一部分。   昔日常有误解论调说于建军固执迂腐,不解人情世故。殊不知他守住的,正是尊严的命脉。   战场归来的军人内心自有尺度,宁用尊严取暖,不用恩赐换食。这种精神烙印属于那个时代的一批人,也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遗珍。   今日退伍军人就业扶持体系日趋完善,各类政策保障更为周到明晰。从“找组织”的无形依仗,到条例规定下的制度守护,映射的正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点滴升级与社会公平的逐步落地。   于建军的故事,绝非老套的英模故事。他用近乎苛责的自律告诉浮世喧嚣中奔波的我们:个人的尊严和公序的敬畏一旦扎根灵魂,即便是命运的风暴,亦难以撼动。   这种从特殊年代淬炼出的朴素担当,犹如山间静默之石,平凡无华,却足为后世立此存照。   这石虽无法言说过往烽烟,但它那被岁月抚摸出的嶙峋痕迹,已然诉尽千言万语。

0 阅读:24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