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画坛巨匠徐悲鸿去世没几个月,他30岁的遗孀廖静文,带着两个孩子,把上千幅真迹画作和珍贵古画,打包捐给国家,一分钱没留,很多人说她是疯了,还有人说她是为了洗白名声,但没人知道,她后来再婚、生了孩子,却一辈子以“徐悲鸿遗孀”自居,连签名都不改,这事,一直被人议论了几十年。 可廖静文的想法简单得令人心酸:“我觉得我最重要的是悲鸿,他都没了,我还要别的东西干什么?” 这份捐赠清单的分量,今天看来更显惊人:徐悲鸿的代表作《愚公移山》《奔马》自不必说,还有他节衣缩食购藏的《八十七神仙卷》等千年古画,每一件都是美术史坐标。 更绝的是,她连房契都交了,那套徐悲鸿特意用她名字购置的宅院,本是他担心自己早逝后妻儿无处栖身的安排。捐完后,她带着孩子租房多年,晚年住的房子还是儿子掏钱买的,自己只凑了十万块。 风波过后,廖静文的人生轨迹更让人看不懂了。她后来再婚并育有一子,却坚持沿用“徐悲鸿夫人”身份,签名永远带着“悲鸿遗孀”的印记。 这种执拗引发诸多议论,即便到了2015年她以92岁高龄溘然长逝,争议也依旧未能平息。但若读懂她后半生的选择,便会发现这份“固执”背后,藏着比爱情更厚重的担当。 徐悲鸿辞世后,廖静文做了三件事,看似矛盾却又统一:再婚以逐个人幸福,坚守遗孀名分,将余生奉献于丈夫的艺术遗产。 1957年她出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一干就是近50年。特殊时期,当红卫兵妄图冲进纪念馆销毁“封资修毒草”之时,她连夜写信向周恩来求救。最终,文物得以秘密转至故宫封存。 文革后,她像修补人生般修复那些霉变的古画:请法国卢浮宫专家抢救脱色的油画,托裱画大师刘金涛修复三百多幅素描。 2005年徐悲鸿诞辰110周年,看着20余幅修复如初的油画展出,八十多岁的她笑得像个孩子。 她写的传记《徐悲鸿一生》发行60万册,被团中央列为青年推荐读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未曾将徐悲鸿束于神坛之上。在携画作全球巡展之际,她始终着重强调丈夫的“人间性”:“他笔下马之精神,乃是抗战烽火中中国人的筋骨。” 这种解读让艺术有了温度,在新加坡展览时,当地每二十人就有一个来看展。 近年来,艺术市场对徐悲鸿画作大肆炒作,一幅《春山十骏图》拍出627万的高价,然廖静文却始终坚守清贫。 2024年9月她的故乡浏阳举办“大爱永恒——廖静文生平事迹展”,策展人用四个单元道破天机:从“相濡以沫”的夫妻情,到“继业育人”的文化传承,最终抵达“为善最乐”的境界。 展厅里有幅1943年徐悲鸿为她画的肖像,题着“静文爱妻保存”,旁边陈列着她晚年常戴的旧贝雷帽——磨出了洞仍不舍得扔,因为“戴着它就像母亲在听故乡的心跳”。 回看那些说她“矛盾”的议论,实在低估了这位女性的格局。再婚是生的勇气,守名是爱的延续,捐画是义的升华。 素材来源:中国网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官方账号 2024-08-20 10:16
元代有个画家,叫黄公望。他79岁高龄时,一天独自在江边作画,突然被觊觎他的仇家从
【4评论】【6点赞】